夏先衍一行人在外麵轉了兩天後又回到了荊州,因為他們的船還在荊州。
船從荊州出發,這座城市漸漸遠去,古老的長江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曆史變遷。
遠處的天際線與江水交融,水天相接處透著一種寧靜的美。隨著船行,江水滔滔,波光粼粼,陽光灑在江麵上,如同無數金色的鱗片在閃爍。
這段航線屬於荊江段,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腸”之稱。兩岸是廣袤的平原,肥沃的土地孕育著大片的農作物,綠色的田野一望無際。江邊的湖泊星羅棋布,猶如大地鑲嵌的璀璨明珠。
過了“九曲回腸”的荊江段,就來到了通往洞庭湖的入口,船隻拐入洞庭湖,進入嶽陽境內。此時,江麵愈發開闊起來。
河麵上,貨輪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一片繁忙熱鬨的景象。河水洶湧澎湃,波光粼粼,一艘艘龐大的貨輪如同水上的鋼鐵巨獸。
貨輪的船體被漆成深色,在陽光下反射出沉穩的光澤。有的貨輪滿載著貨物,吃水很深,緩緩地在河道中前行,它們承載著城市的經濟命脈。船頭劈開河水,泛起白色的浪花,在水麵上留下一道道長長的波紋。
岸邊的碼頭堆滿了集裝箱,一些貨輪正在裝卸貨物,現代化的設施使得碼頭上幾乎見不到人影,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起重機舒展著長長的臂膀,精準地抓取和放置沉重的集裝箱。
西岸則是綿延起伏的綠色草地,如柔軟的地毯般鋪展開來。不遠處,一片片蘆葦蕩在湖邊搖曳生姿。高高的蘆葦隨風擺動,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低聲訴說著洞庭湖的故事。潔白的蘆花在風中飛舞,如雪花般輕盈,給西岸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當船隻緩緩駛入嶽陽樓靈源之地的範圍時,夏先衍看著岸邊的嶽陽樓,隨後對著身邊的戰士下令道:“尋找一個合適的碼頭,準備停船靠岸。”戰士們迅速行動起來,熟練地操作著船隻,準備借助嶽陽旅遊碼頭靠岸。
很快船穩穩地停靠在了岸邊,夏先衍率先踏上了岸,身後緊跟著他帶領的隊伍。
嶽陽樓位於湘省嶽陽市嶽陽樓區洞庭北路,嶽陽樓以城牆為基座,雄踞嶽陽門上,左攬洞庭,右挹長江,遙對君山,遠望碧波萬頃,湖光山色與巴丘樓閣交相輝映,氣勢壯闊。
嶽陽樓的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魯肅在洞庭湖附近駐軍並建造了這座閱軍樓,用於檢閱水軍。
兩晉南北朝時期,閱軍樓改稱巴陵城樓,雖然仍主要用於軍事目的,但其壯麗的風光已經吸引了詩人的吟詠。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重建巴陵城樓,樓由軍事設施轉變為觀賞樓,其功能和性質發生了重要變化,開始成為人們觀賞風景的場所。
中書侍郎、大詩人顏延之路經巴陵,作《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詩中有“清氛霽嶽陽”之句,“嶽陽”之名首次見於詩文。
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重修嶽陽古城樓,樓閣初具規模。
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張說再次擴建,取名南樓,後於天寶年間(742年~756年)重修。
乾元二年(759年),詩仙李白在詩中首稱南樓為嶽陽樓,此後該名稱被沿用。唐朝時期,嶽陽樓成為文人墨客遊曆、題詩的勝地,許多著名詩人如孟浩然、李白、杜甫等都曾登臨嶽陽樓,並留下了不朽的詩篇,這使得嶽陽樓的名氣逐漸增大。
如李白的“樓觀嶽陽儘,川迥洞庭開”、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等詩句,都生動地描繪了嶽陽樓的壯麗景色。
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知州滕宗諒重修嶽陽樓,並擬修築偃虹堤。滕子京被貶至嶽州後,勵精圖治,僅用一年就將嶽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於是決定重修嶽陽樓。
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範仲淹寫下《嶽陽樓記》。
滕子京邀請範仲淹為嶽陽樓作記,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全文360餘字,內容博大,哲理精深,氣勢磅礴,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核心思想流傳至今。從此樓以文名、文以樓傳,文樓並重於天下,嶽陽樓也因此真正聞名天下。
元至元年間(1264年~1294年),嶽州路總管李應春重修嶽陽樓。此後,嶽陽樓在元代也多次經曆修繕和維護。
明清時期,嶽陽樓更是多次因大火、戰亂等原因被毀,但也不斷地被重建和修複。例如,明洪武二年(1369年),將軍徐達巡視嶽州,重修嶽陽樓;清乾隆五年(1740年),總督班第重建嶽陽樓等。
民國初年,嶽陽樓屢遭兵禍,受損嚴重。1920年,嶽陽知縣魯蕩平主持重修嶽陽樓;1933年,湖南省政府撥款重新修葺;1934年2月17日,嶽陽樓重修竣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