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_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都市言情 >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 第201章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第201章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1 / 1)

夏先衍此次的齊魯之行最後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一行人先來到了泰山腳下的岱廟。整個建築群以一條南北向的縱軸線為中心,均衡地橫向擴展。位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有遙參亭大殿、岱廟坊、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中寢宮、厚載門。

夏先衍並未用神識探查靈源,僅僅站在靈源之地的邊緣,那股無形卻磅礴的氣勢便如洶湧浪潮般撲麵而來。

抬眼望去,周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仿佛都被歲月鐫刻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記。腳下的土地,仿佛能隱隱傳來曆史的回響,那是古老儀式與傳統習俗所沉澱下來的厚重韻律。

靈源的孕育而生,讓每一絲空氣裡都彌漫著濃鬱的文化氣息,仿佛是由無數先人的智慧與才情交織而成。

讓夏先衍感受到了這片靈源之地所承載的文化底蘊是何等的深厚與熾熱。

踏入岱廟,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古老的歲月。從正陽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座宏偉壯觀的天貺殿,它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大殿氣勢恢宏,重簷歇山式殿頂,黃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白石雕欄環繞四周,儘顯皇家威嚴。

天貺殿是岱廟的主殿,也是華夏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之一。采用“九五”之製的黃琉璃瓦廡殿頂建築形式,為華夏古代禮製建築的最高等級。

走進天貺殿,一幅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令人震撼。這幅壁畫高33米,長62米,描繪的是“泰山神”出巡的盛況。

以宋真宗封禪泰山的場景為藍本,繪製了泰山神出巡與回鑾的壯觀場麵。

畫中的630多個人物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還有各類珍禽異獸、山石樹木、宮殿樓閣等,構圖嚴謹,疏密相間,氣勢磅礴,筆法流暢,讓人不禁感歎古人的繪畫技藝之高超,這是泰山人文景觀之一絕。

離開天貺殿,來到漢柏院,這裡彌漫著一股古樸而神秘的氣息。相傳院內的漢柏為漢武帝元年封泰山時所栽植,雖曆經千年風雨,現僅存五株,但依然老枝虯丫,蒼勁挺拔,仿佛在訴說著曆史的滄桑變遷,是岱廟又一寶貴的文化遺產。

接著參觀了位於東路末端的銅亭,又名“金闕”,它是華夏屈指可數的珍貴銅鑄大型建築之一。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原在泰山頂峰碧霞祠內,1972年移至岱廟內。銅亭長44米,寬34米,造型端莊渾厚,鑄造工藝極為精細,全身上下沒有一顆釘子,反映了華夏古代冶煉技術和翻砂工藝的高超水平。

漫步在岱廟中,隨處可見各種碑刻與石刻,它們猶如一部部史書,記載著岱廟的曆史和文化。這些碑刻涵蓋了從秦漢到現代的各個曆史時期,數量眾多,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既有帝王將相的封禪祭文,也有文人墨客的詩詞佳作,具有極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岱廟始建於漢代武帝時期(前140前87年),初名泰山廟。

武周時期(690705年),武則天命人將其移建於今處。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於泰山,宋真宗於次年興建天貺殿。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重修泰山廟,改稱岱廟。期間曆經多次毀壞與重建,現今建築大多翻修於1949年至2004年間。

從岱廟出來後,一行人來到一天門,夏先衍看了看上山的遊客,因為臨近春節,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多了一份寧靜。

夏先衍沒再偷懶,而是決定沿著登山路爬上去,也正好可以看一看沿途的曆史遺跡。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為五嶽之一,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形成於新元古代和古生代,在3000萬年以前基本形成現在的模樣。在遠古時期,泰山就已成為東方部落的重要祭祀場所,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山,大汶口文化時期泰山便備受尊崇。

泰山相伴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傳承曆史,集國家興盛、民族存亡的象征於一身,是華夏民族的精神家園,東方文化的縮影,“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

泰山山體上既有寺廟、宮、觀等古建築群29處,古遺址128處,還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餘處。這些曆史文化遺跡見證了華夏民族的悠久曆史。

泰山自古被視為“聖山”,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據《史記》記載,上古時期的帝王如黃帝、堯、舜等都曾登泰山封禪,向天地彙報自己的功績。此後,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多位帝王也都紛紛效仿,舉行盛大的封禪大典。

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具體記載的有六位),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一人持槍,萬世名 不是哥們,武道導師這麼抽象嗎? 驚!卑微丫鬟竟是霸道君主 邪神的世界遊戲 死前強吻宿敵,重生後她人設崩了 京兆府來了個女仵作 收徒:棺中簽到十年,徒弟背叛我出關 0幻夢0影蹤0行異界 不是貪心 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