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衍在這片充滿曆史氣息與文化韻味的土地上,透過古老的遺跡、流傳的故事以及世代傳承的儒家思想脈絡,真切地體悟到了人性光輝的閃耀。
糟粕的是不是儒家文化,偽君子不是儒家文化的產物,儒家文化提倡的是真君子,至於“偽”,是人世欲望浮動的結果罷了。
儒家文化的任務與目的儒家文化之教化目的,從來都是維護社會安定,讓百姓安居樂業。而不是將人區分為三六九等。
人與人在古代社會出現尊卑的情況,是社會大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儒家思想決定的。
儒家文化自誕生起便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在時代的浪潮中,它不斷汲取新的元素,與時俱進。
從古代的封建王朝時期,儒家思想為社會秩序構建、道德規範確立發揮核心作用,到近現代,其積極入世、注重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等理念,又在新的社會環境下被重新解讀與發揚。
它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形式與觀念,而是在教育、文化交流、社會和諧構建等多領域以新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與現代價值觀相互交融碰撞,持續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靈源之地所散發出來的儒家的文化精神也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周圍的人民群眾。
儒道修心,聖德參天地。
於斯時也,儒家文化煥新象,恰似春風拂塵,啟悟人心之幽微,導正人性於善途。
其將以包容之態、深邃之思、踐履之實,迎對眾生於心靈曠野的漫漫修行,使仁德之光輝映塵世,禮義之範潤澤蒼生,於時代浪潮中,重鑄精神之脊梁。
尋得歸真返璞、向道慕賢的通途,為時代的精神家園構築起堅不可摧的基石,且留馨德遺韻於歲月的長河,綿亙不絕,福澤後世。
夏先衍滿心憧憬地期待著,隨著新時代時代的變遷與演進,每一個華夏子民都抓住機遇,踏上新時代的船。
靈源的存在意義非凡,這不僅僅是一處神秘而強大的能量彙聚之所,更像是一種無形的道德約束力量。它宛如高懸於人們心頭的一把標尺,時刻提醒著眾人應當如何取舍、如何抉擇。
對於那些執意不願做出改變的人來說,你可以不嘗試改變,但這將意味著在華夏大地之上失去修行的先機。
誌同道合,對於靈源來說也是如此。
當然覺醒靈覺最後終會是惠及全民的,但是現階段,靈源優先選擇的是擁抱華夏文明,擁抱華夏思想精神的人。
同樣地,以華夏文化為藍本創作出來的修行功法亦是如此,也遵循著這樣的原則和規律。
夏先衍邊走邊思考著,不知不覺已經離開了孔廟靈源來到了另一處靈源——顏廟靈源。
顏廟始建年代不詳,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東巡經過魯地,祭拜孔子時,曾用少牢祭祀顏子祠。
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漢明帝東巡途中到達魯地,特地前往祭祀了顏子。
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八月,顏廟遷至陋巷故址進行新建工程。
元代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顏子被封為兗國複聖公,顏廟因此又稱為複聖廟,成為曆代祭祀顏子的主要場所。
顏廟現存規模為南北五進院落,全廟共有元、明、清建築殿、堂、亭、庫、門、坊等24座,159間。
複聖門裡有陋巷井,外圍有八角露天方亭,井北有明代樹立的“陋巷井”石碑,是為紀念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的儉樸品德而立。
廟內現存金、元、明、清碑刻53幢,其中有兩塊是元朝所立的“大元敕賜先師充國複聖公新廟碑”和“大元加封顏子父母製詞碑”,均用古蒙古文與漢文對照刻成。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和好學精神著稱於世,顏廟作為祭祀顏回的場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於研究儒家思想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複聖殿是顏廟的正殿,供奉著顏回的塑像,始建於元朝,後經明代重修,殿前的石柱雕刻精美。
從顏廟出來一行人又溜達至孔林。
踏入孔林,仿佛踏入了一片寧靜而深邃的曆史幽境。古柏參天,其枝乾扭曲盤旋,似在訴說著歲月的悠長故事,墨綠的枝葉層層疊疊,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發出沙沙的低吟,像是為長眠於此的先哲們吟唱著古老的讚歌。
碑碣林立,或古樸厚重,或精致典雅,上麵的字跡曆經風雨侵蝕,卻依然透著往昔的莊重與威嚴,銘記著曆代對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尊崇與傳承。
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
孔子逝世後,其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當時還是“墓而不墳”,即沒有高土隆起。隨著後世帝王對孔子的尊崇,孔林的規模不斷擴大。
自秦漢時期開始,陸續有孔氏後裔及官府對孔林進行修葺和擴建。漢代時,魯相韓敕以官方名義對孔子墓進行了修治,並在墓前建造了神門等建築。此後,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修,尤其是明清時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形成了如今的宏大規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