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仿照的走向共和,國父一介白衣,洋醫生可以一試,張克還有編製,也是洋才,為何沒機會?)
這時規矩,主人為了知道誰,做會客篩選。畢竟有各種各樣的人來拜訪。
先到到門房上拜帖,寫上你是誰,身份職位,有啥事,住址什麼的,可以去哪裡找你。然後等通傳,裡麵分不同幕僚見不同的人。見麵聊,聊完一個,下一個,有些事幕僚直接辦,後麵上報主家知道就好,再有些幕僚辦了,都不需要上報的小事,有些通報後,帶去見正主。
求見的人都排隊等著,可叫人不可能按順序來,有地位,有事的先上。
也沒人搭理張克,穿的一般,沒穿官服,年輕,誰知道乾嘛的,不像啥有力人士。也許就是想來走關係,門路的讀書人,太常見了。
像他們這種的,有專門接待的幕僚,看出身家庭,介紹的關係,不同處理,不值得重視,來的多,處理的也快。
裡麵人看拜帖“張克,沒功名,但也算個官?翻譯洋人書籍的。沒寫家世有什麼人,沒啥關係?安陽的,但去留日去了十年,學西學,文史,機械。學說西洋話,讀西方史書和能乾技工?自稱西學有成,以求谘詢,考察。
有關於日本事報告中堂。”
去年敗給日本,吃了大虧,中堂直隸總督的差事都卸了,怎麼日本的事,報到這裡?也是個自薦找門路的吧?但學西學的這時真是稀罕人物,中堂一直興辦洋務也許用得上。
沒敢直接打發了,向上通報。
不久李府有人出來通報,張克被帶進去,在一處偏房,見到了一位幕僚。
李鴻章辦理洋務多年,隻覺人才難得,傳統教育培養的都是做人道理,做官講究從上麵向下管理,做人聽上麵招呼,守規矩。
洋務和傳統手工差彆巨大,但都是師傅帶徒弟,知道就是知道,懂就是懂,多年興建洋務,但問題是沒師傅,有的行業整個都是空白,懂洋務的,能到跟前的人,覺得有用的,都派出去做事,帶徒弟,以觀成效,再行安排。工業技術的摸索進步就不說,實驗,規律,物理現象的總結,提出假設,理論指導,還太遠。
工業的引進就像傳染,合適的環境準備好,然後傳染,一傳十,十傳百。但製約傳染的是什麼?傳染源和資本,環境。
府中有負責對接這塊的幕僚,上茶聊天,在張克看來對方接待公關,談話十分老連,對西學洋務,有了解,但了解不深。
問些淺顯東西,回答起來十分簡單,進入自己了解的西學領域,慢慢進入狀態,把對方知道的西方風俗,產因,由來,向深處講解,西方史是張克的強處,工業技術史有些枯燥,人文史有趣,但怕有些空乏,無法打動對方,代為引薦中堂,於是講些實業運作,讓對方知道自己是人才,但對方對現代企業運作是門外漢,一聊就知道沒實際操作過,認知淺顯,不甚了了。
隻能講自己對日本的觀察,對西方國家的理解,對未來的擔憂,說自己認為日本消化朝鮮後,還會擴張,中日可能還會打仗,自己在日本聽說的,1891年,俄國東西伯利亞鐵路開始修了,未來也許還會像1860年一樣入侵清朝東北。
聽到中日可能打仗沒太大反應,聽說幾年後俄國可能入侵,繃不住了,表示茲體事大,不能決斷,願意引薦中堂,讓中堂做主。但中堂事務繁忙,要安排時間。讓張克明天再來,明天安排不了,後天再來,總之會想辦法讓張見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