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拿著李中堂的名帖,自然是一路無阻。而到了湖北漢陽鐵廠,卻連大門都進不去。李中堂的麵子是很大的,看門的小兵看了名帖一個行禮,讓稍等,直接一路跑找頂頭上司去了,來人聽說張克是留洋的,代表李大人來看漢陽鐵廠,直呼有罪,卻言不能做主,非要領著張克坐船過江,前去拜會廣湖總督張之洞張大人。
漢陽鐵廠的經營情況不太好。但這也是意料中的事。本來不想驚動張大人,畢竟鐵廠是張之洞牽頭籌錢建成的,投資那麼大,上來就虧損,還看不到止損的希望,必然頭疼。
拿著李中堂的名帖,去看彆人的痛處,可能會惹出不必要的麻煩來。所以想要低調處理。
路上李全建議去投帖,但被張克給否了。
以自己的經驗來說,漢陽鐵廠建好沒幾年,當時負責具體事情的領導天天露麵,隻要進到廠裡,找建廠時的工人詢問總是問到名字的。然後直接花錢找人,詢問具體人事就好了,廠子效益不好,不發錢,沒前途,挖人還不簡單?越是高層越是會考慮跳船才是,探明白口風找準人,直接內部爆破,讓知內情,了解內部的人來負責聯絡挖人。
這時候人才難得,主人能給你臉?懂的人誰願意沾這爛事?誰想三人的口音都不對。剛想進門,就被控製住了。看情況會進班房,無奈之下,隻好拿出名帖來。
1883中法戰爭開始,還沒打完1884年,張之洞接替張樹聲任兩廣總督,張樹聲是李鴻章父子的老部下,滿清是流官製,到了一定級彆,過幾年就要挪窩,以免結黨後本地化。
應該是態度不同,張之洞主戰?李鴻章主和?
根據潛規則,異論相攪,所以和李鴻章的關係一定一般。
1889年上任廣湖總督。上任就開始籌建漢陽鐵廠,也就是說;搞發展,搞出一個大政績工程,結果年年虧錢,怕任期暴雷,又乾紡織,拆東牆補西牆。
將來升官走了,工程爛尾,後麵的官員擦屁股。
1894甲午戰爭在北方打時,任兩江總督。
人家在南方,代表地方唱高調,李鴻章在中央,簽合約,賣國求和
1895年,也就是去年,強學會和帝黨合流,張之洞資助強學會,成為和帝師並列的強學會兩大支柱(帝黨)。
轉過年,1896年初強學會被後黨打壓,知道後停止資助。
同時李出洋訪問,張被調回湖廣總督(自己回去擦自己的屁股吧)。
聽說又搞紡織廠呢,看來今年還在忙著擦屁股。
張克看不懂,南張,北李,在甲午之前,絕對是代表潮流風向的人,統稱為新派。
甲午後呢?一場大戰下來,發現兩人都撐不住局麵。李就不用提,輸個底掉。張在地方唱再多高調有什麼用?誰都明白你不行,要不然早做事了,而不是天天發電報。
現在呢?張在擦屁股,李在閒置。
中央帝,後黨爭,風頭是要變法,變法的頭臉人物,康有為,張克沒接觸過,但接觸過他的學生,讓人懷疑他的水平。
帝師?明著就是為學生張目,奪權的老派人物,懂西學?張之洞在高層應該是最懂的,但看看這爛攤子,讓人懷疑世界。
話又說回來,漢陽鐵廠要是乾明白了,早忙著擴產,掙錢,修鐵路啦,局麵大好,這會早進中央,頂替李去了。主持中央,全國施政,順理成章。
他沒乾成,跳的歡,有什麼意思?中央不缺人精,知道你的成色不足。
李全,張過留在門外,張克被人領著進了總督府。
隻見往來不絕,張是很能乾的,抓細節,管的多,極為忙碌。時間又是挺晚,年紀這麼大個人了,張克,也有了幾分心酸,再不是,也比太多渾渾噩噩的人強多了啊!
輪到了,有人帶張克進去。
“下官張克,見過總督大人,”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