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男權主義的時代,重男輕女是正常現象,就算是她曾經生活的時代,這樣的問題也依然存在。
男人重視兒子,女人比男人更重視兒子,因為關係到她在夫家的地位。
她能理解,尤其在李蘭懷裡抱著路家長孫的情況下。
不過李蘭對她到底有些針對。
原因嘛……
得從前年路清考中童生說起。
十四歲的少年第一次下場,就榜上有名,哪怕不是前三,也是未來可期。
這消息瞞不住,尤其時常在村裡和縣城走動的人。
原本因為供路清讀書,窮的不得了的路家,瞬間水漲船高。
本是看不上路家的人最先上門賀喜,一頓高中了發達了的一通胡說,路奶奶將人趕走了。
這頭剛送走一個,那頭又來一個。
上門說親的。
不過不是給路清,而是給路正。
那時路正已經十九,這個年紀的男子,按說早就該成婚了,但是路正沒有。
因為路家太窮了,沒人家看得上,哪怕是家中女兒多的不疼愛的都看不上。
路家能給出的彩禮他們都不稀罕,太少了。
於是路正就這麼耽擱下來。
有人上門說親,路奶奶自然心動,從媒婆那裡知道對方竟然是村長家,他們家的小女兒孫秀荷。
那姑娘比路正小兩歲,長相好,還能乾,家裡外麵沒有不行的,村裡好些人家都盯著,可從她及笄開始,愣是一點動靜沒有。
如今主動上門,路奶奶沒有不樂意的,於是問了路正,路正也同意,這親事便算是八字有了一撇。
自那天之後,孫秀荷和路家人的接觸就多了起來,兩家要說親的消息也傳開了。
李嬸子聽到消息也動了心思,她就是之前大早上,上門賀喜被路奶奶趕出去的那人。
從前下地路過路家門口都不樂意,生怕沾了窮氣,影響自家走了黴運。
如今見路家要發達,想要交好,也是無門。
聽見說親一事,靈機一動,覺得這是個機會。
可惜她命太好,一連三胎都是兒子,自家一個女兒都沒有。
左思右想,就將主意打到了自家那死了的大哥的女兒身上。
也就是李蘭。
兩家自從李家大哥死了之後,再沒聯係,也不知道李嬸子怎麼說的,李寡婦竟然動心了。
可惜路家和村長家的親事板上釘釘,他們再托人上門說親也沒用。
孫秀荷是村長的閨女,李蘭是沒了爹和寡母過活的姑娘,兩相比較,選誰可想而知。
不過李寡婦和李蘭也沒放棄。
從某天開始,路正上山總能偶遇李蘭,含羞帶怯、柔柔弱弱的。
可惜路正是個睜眼瞎,筆直筆直的那種,看不到。
估計李蘭也瞧出來了,眼看著路正和孫秀荷越來越近,出了混招。
非要和路正有點肌膚之親,例如在山上摔倒崴腳,讓路正送她回家。
路正也確實要送了,被當時同在山上,圍觀了李蘭如何自己坐在地上就開始叫喚腳疼的路禾,給阻止了。
路禾沒有直接拆穿李蘭,隻是纏著路正沒讓他過去,李蘭最後是被張桂和路平兩人扶著送回李家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