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明悍然舉兵入侵,時至如今,消息已蔓延至整個九州島,恐慌,也隨之蔓延…
吳憂與一眾倭國走狗,關起門來密謀商議之際,南朝第三任天皇,正值壯年的長慶天皇,此刻正目光陰鬱的凝視著朝中眾臣,
“自正平二十二年與北朝叛逆談判破裂至今,烽火連天,戰亂不休,大和上下,亂成了一鍋粥,
我南朝雖說地域廣闊,卻屢屢敗於北朝叛逆之手,已隱現式微之兆,局勢險峻,
如今尚未屠狼,又來一虎,諸位卿家能否告訴朕,我大和的未來,在哪裡?”
南朝不容樂觀的局勢,在場之人可謂心知肚明,但倭人素來自傲,不到山窮水儘,絕不會輕易認輸,
一番交頭接耳的竊竊私語之後,位居前列的一位大臣率先稟明了自己的見解,
“啟稟天皇陛下,臣以為局勢雖然險峻,但短時間之內絕不至於失控,
如今的當務之急,應即刻派遣使臣前往大明,迅速摸清大明此次發兵我大和的最終目的所在!
若大明態度疲軟,使臣應態度強硬,對大明悍然入侵我大和之舉,給予強有力的斥責!”
兵部大輔仁川正隆在朝中素來頗具威望,話音剛落,擁躉之人當即出言附和道,
“臣以為北朝叛逆不足為患,早晚必將為我南朝正統所滅,而大明這頭外來的猛虎,才是我大和的心腹之患,必須設法驅逐!”
“臣補充一點,需令使臣摸清大明出兵的根本原因,否則,難保不會有下一次!”
“天皇陛下無須憂慮,漢人有句俗話,叫做強龍不壓地頭蛇,大明雖疆域廣闊,人多勢眾,但論及戰力,卻遠不如我大和!”
“山下君所言不錯,想當年天麻山一役,大明萬餘將士占據地利優勢,麵對我大和不足千人的武士,尚且損失慘重,
大明若是知曉厲害,乖乖退兵倒也罷了,否則,我大和勢必將成為他們的埋骨之地!”
此言一出,瞬時點燃了殿內群臣骨子裡的狂傲,
“喲西…”
“我大和區區幾萬浪人及武士,就已讓大明焦頭爛額,不惜以重兵駐守沿海諸省,
大明若不退兵,再給予賠償,那他們口中所謂的倭患,勢必將愈演愈烈!”
凡事分正反兩麵,殿內自大狂傲一派雖占據主流,卻仍有不少生性謹慎之人,持有不同的見解,
而式部少輔土岐三木,便是此中代表人物,“天皇陛下明鑒,元庭主政華夏之時,我朝假借浪人及武士的名頭,屠戮漢人,掠奪錢財,
因死傷者大多為漢人,元庭即便不滿,也決然不會出兵大和,而事實也早已證明,確如我大和所料,
但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大明王朝,乃是由漢人所創,而所謂倭患,到底是怎麼回事,大明朝中上下想必早有猜測,
如今大明悍然出兵我大和,臣以為,乃是出於報複而來!”
倭寇,本就產自大和,其中始末,身為朝中重臣,眾人雖說心裡門清,卻從不覺著做錯了什麼,
特彆是執掌朝廷錢糧運轉的民部大輔鬆下滿,更是對那些替朝廷瘋狂斂財的所謂倭寇,抱有極大的期望與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