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舉此行,肯定是為家中子弟討要孝廉來的。
用腳指頭想都知道。
張氏乃是漁陽大姓,既然來了,張新也不能不見,於是便命郡吏將人請了進來。
少頃,張舉來到。
張新趁此機會,仔細的參觀了一下這位臥龍。
還有一位鳳雛張純,張新到現在還沒見過,有點可惜。
張舉大約四十餘歲,眉目細長,留著山羊胡,骨子裡透著一股來自士族的傲氣。
見到張新也不行禮,隻是略微拱拱手,便算是見過禮了。
早些年間,他曾擔任過泰山太守,從官位上來說,和張新是平級。
在張舉看來,雖然他現在沒有官職,但好歹也是故二千石,張新一個後生小輩,自己主動拱手見禮,已經夠給麵子了。
張新心中不悅,但還是正常的回了一禮。
不管怎麼說,把自己該做的做好,省的彆人挑理兒。
二人落座,張舉開口問道:“今歲舉孝廉,不知君侯心中可有人選了?”
“鮮於輔,陳鬆。”張新實言相告。
張舉聞言微微皺眉,“鮮於輔久任功曹,德才兼備,舉他為孝廉倒是合適。”
“然而陳鬆寒門小吏,才學本就一般,君侯來之前,他在郡中熬了數十年資曆,也不過是個農曹掾罷了,能力更是不足”
“若舉他為孝廉,恐無法通過朝廷考課,有損君侯之名。”
察舉製,最開始是劉邦為了選拔人才,臨時開創的製度,在漢文帝時,才成為一項正式的選官製度。
漢武帝時,又將選舉細化為了三種:舉孝、察廉、秀才。
孝,就是孝子,廉則是清正廉潔的官員。
舉孝和察廉,針對的都是六百石以下的基層官員,或者沒有官身的儒生。
秀才針對的是現任官吏,由州舉薦,光武中興後,因避劉秀諱,改名茂才。
後來隨著時間流逝,孝和廉漸漸就沒有分的那麼清楚了。
到漢和帝時,統稱孝廉。
被推舉的孝廉需要去往京師,接受三公的考試,不是簡單報個名字上去就行的。
若是考試無法通過,不僅被舉薦之人無法成為孝廉,舉薦之人也會因此擔上識人不明的罪名。
“這就不勞張公費心了。”
張新笑道:“前歲我來郡之時,郡府吏員多抱病在家,唯陳鬆心念百姓,帶病上值。”
“如此有德之人,想來通過考課,不難。”
所謂抱病在家,隻是個托詞而已,當時是什麼情況,大家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