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考課內容,分為德行、學問、法令和謀略四個方麵,其中尤以德行為重。
漢時選官,寧要有德無才的庸才,也不要有才無德的毒才。
陳鬆為了不誤百姓春耕,遇賊不逃,光憑這一點,就算他什麼才能都沒有,也足夠通過朝廷的考試。
張舉硬邦邦的說道:“去歲郡府缺糧之時,五官掾張方帶頭捐獻糧草萬石,難道就無德麼?”
“鮮卑入寇時,他又襄助君侯守城,無論才學、德行還是功勞,張方都在陳鬆之上,難道不能得個孝廉?”
“是換糧不是獻糧。”張新出言糾正,隨後又道:“這樣吧,今年歲舉已定,待明年歲舉之時,我會考慮張方的。”
反正今年的孝廉是絕不可能給張方的。
在原本的曆史中,張舉和張純明年就要造反了。
說起來,這倆人造反的理由還挺可笑。
當時雒陽有個民婦,生了個連體嬰兒,有兩個頭。
張純在得知這個消息後,腦子一熱,覺得這是天下要出現兩位君主的跡象,就跑去和張舉說,咱們反了吧。
於是二人就聯絡了烏桓,一起反了。
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
二人聯合烏桓一起,聚集起十萬餘眾,聲勢極其浩大。
結果被公孫瓚幾千兵馬打的到處拉稀。
後來劉虞擔任幽州牧,發了張懸賞令,沒費一兵一卒,張純的門客就將他的頭砍了下來,送到薊縣。
張舉最後也不知所蹤。
實在兒戲。
現在烏桓的情況十分穩定,漁陽也有張新本人坐鎮,按理來說,他們但凡還有些腦子,就不會再造反了。
但這倆人的腦回路實在清奇,張新也拿不準。
萬一明年張純聽到消息還是反了,都不用造反成功,隻要他喊一句,那張新給張方舉孝廉,不僅得不到一絲好處,甚至還有可能落得一身騷。
張舉又說了幾句,見張新堅持不肯更改名單,便起身告辭。
二人不歡而散。
張新也懶得管他,派人去將陳鬆召了過來,告知他舉孝廉之事。
陳鬆得知消息,先是一愣,隨後老淚縱橫,激動萬分。
消息傳出,各家得知今年的孝廉名額已經沒了,便不再上門拜訪。
張新得以忙中抽閒,給兒子辦了個抓周禮。
小崽子一周歲了。
抓周結束後,便是秋收,上計,安排童子入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