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次酒宴時,陶謙就曾在眾目睽睽之下羞辱張溫。
張溫大怒,當即就要把陶謙派到邊地去。
後來還是有人從中調和,兩人這才暫時放下矛盾。
“恭祖癡病未除,聽錯了。”張溫直接裝傻,“張新戰報何在?拿過來吧。”
陶謙冷哼一聲,揮一揮手,兩名小吏搬著一個箱子放到張溫案邊,隨後陶謙拱了拱手,轉身離去。
“下官告退。”
陶謙走後,張溫打開戰報一看,大喜過望。
本來嘛,他心中還在疑惑,叛軍打得好好的,怎麼就突然退走了。
原來是韓遂的老家被偷了。
五千孤軍深入敵後,在後路被斷,沒有糧草的情況下,不僅能全身而退,甚至還順手攻破了金城,俘虜了韓遂家眷
張溫看完全部過程,不由驚歎道:“我大漢又出一名將!”
放下竹簡,張溫伸手撫須。
“聽聞陛下不喜史侯,董侯如今又尚年幼,假若這張新真是皇長子”
漢中。
張新在南鄭休整了十餘日,終於收到了長安的回信。
張溫令他從褒斜道北上,抵達郿縣後再前往長安。
張新收到命令後即刻整軍,與蘇固告彆,揮軍北上。
終於能回去了!
一路上,張新都在仔細觀察著周圍地理。
從漢中至關中,有四條開鑿在秦嶺之中的棧道,自東向西分彆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
其中除了褒斜道略微平坦,其餘三條道皆曲折難行,不利騎兵行軍。
褒斜道開鑿的時間很早,早在周時便已開鑿完畢,當年秦惠文王就曾通過褒斜道,在褒穀與蜀王相會。
而這褒穀,據說是褒姒的老家,也是褒斜道中‘褒’的由來。
張新率軍進入褒穀,一路沿著褒水北上,至馬道驛時,下令大軍紮營。
這裡,傳說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地方。
次日再啟程,至武關驛。
褒斜道、連雲道、文川道三條古棧道在此交彙,是一處兵家必爭之地。
再往北,過了太白山就是斜水,這段河穀也被稱為斜穀。
這便是褒斜道名稱的由來。
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走的就是褒斜道。
出斜穀,再往北一段距離,便是傳說中的五丈原了。
張新來到五丈原上,緬懷了一下還沒長大的丞相,便率軍前往郿縣,隨後抵達長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