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
趙昺頓時樂不可支,急忙對陸秀夫說,“左丞相,咱們多買點土豆回去吧。”
就在古人開始交頭接耳,討論多買哪個帶回去。
寧野很快從紙箱裡,又拿出來一個寶貝。
大家湊上前來一看,隻見寧野手中拿著的是一根黃色的棒狀物。
扶蘇和劉據都有印象,總覺得在哪裡見過。直至看到霍去病,他二人總算想起來,這個棒狀物名叫“玉米”,他們第一次跟著寧野出去吃夜宵時,在夜市裡見過!
說起來,炕土豆、烤紅薯他們當時也是見過的。
不過剛才沒想起來罷了。
“這個東西叫玉米,也是高產作物,比起土豆和紅薯畝產要稍微低一些,現在普通產量8001200斤,高產可達2000斤。”
“也就是說,還是按1石等於150斤,畝產大約在513石左右?”
朱標很快計算出來。
“沒錯,土豆、紅薯、玉米都是相對高產的作物,基本都要明朝才會傳入中國了,這三樣東西都是種植簡單又能活萬萬人的寶貝,因此也被網友稱為穿越必備三件套。”
一眾古人聽了都連連點頭。
聽說這三樣高產農作物,都是明朝就傳入了,朱元璋問朱標,朱標又問朱允炆,結果祖孫仨表示都沒見過。
寧野隻好笑著解釋。
土豆據說是16世紀隨著荷蘭人進駐台灣才傳入中土的,當時還是作為觀賞植物種植。
紅薯是萬曆年間,據說是由福建商人從菲律賓引進到中國。
玉米也是差不多16世紀傳入,明朝時期種植範圍較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雲南以及廣西等地。
因此,這三樣在明初尚未普及,朱元璋、朱標、朱允炆都不知道也很正常。
大家又問了各個糧食種子的價格,畢竟工資有限,即便是都買回去試種,也要有的放矢。
“我提醒一下,紅薯和土豆產量確實比較高,但都存在連作障礙,如果連作,會影響產量和品質,而且紅薯消耗土地肥力很快。玉米連作障礙相對不明顯。”
大家一聽,先是一愣,隨即也明白了。
萬物相生相克、相輔相成,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深諳中庸之道的古人,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那後世可有解法?”
“有是有,不過,涉及到很多現代農業科技,你們不一定具備那個條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