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製度和思想觀念隨之巨大改變。
一旦君主不是國中至強者,臣下就會生出叛逆之心。
耗子腰上彆把槍,就會生出打貓的心來。
等到了魏晉之時,篡位對於位極人臣者來說已經是最終理想。
通過平定淮南三叛,司馬昭大權在握,治下政令清明,朝綱肅然,魏國國力超越蜀吳。
武功文治算是湊齊了,隻待天下歸一,榮登大位。
結果司馬家最關鍵的一步走到個冒失鬼手上,
在政治陰謀上,他的水平驟然下跌,一點沒有司馬懿,司馬師的風範。
高平陵事變,司馬懿隻跟司馬師商量。跟司馬昭攤牌之後,他嚇得一宿沒睡。
這個人心裡根本藏不住事兒,有點兒主意就要弄得滿城風雨,這就根本不是個當陰謀家的料。
又碰上了“才同陳思,武類太祖”,不甘偷生,一心求死的高貴鄉公曹髦。
弑君的方法有很多。
一杯毒酒,三尺白綾,數塊生金。
或者關起宮門,殺得血流成河。
曆代弑君篡位者,到了司馬昭這裡吃相突然難看起來。
“太子舍人成濟抽戈犯蹕,刺之,刃出於背,天子崩於車中。”
光天化日,眾目睽睽,當街弑君。
不光是洛陽城的百姓。
那些整日標榜家學淵源,忠孝仁義的累世高門都震驚了。
還有這種操作?!
從成濟站在房頂上,破罐子破摔那天開始。
天命、皇權、君臣、忠義,這些原本神聖的字眼,在世家的眼中成了笑話。
雖然還沒人總結出“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當為之”的規律。
但是他們已經這樣做了。
衣冠南渡後,把持朝政的世家門閥也動起了這樣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