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技術的成功引進和民俗文化活動的舉辦,讓翠穀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農作物在新技術的滋養下茁壯成長,豐收的季節悄然來臨。
一大早,王大山就來到了田間,看著那一片金黃的稻田和掛滿枝頭的果實,心中滿是喜悅。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帶著泥土芬芳的空氣,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時,秀蘭也來到了田間,看到王大山站在那裡,笑著說:“大山,看把你樂的,今年這收成肯定錯不了。”
王大山轉過身,興奮地說:“秀蘭,你看這莊稼,長得多好啊!多虧了這滴灌技術,今年肯定是個大豐收。”
秀蘭看著滿田的莊稼,眼中也充滿了期待:“是啊,這可都是大家的功勞,你這個帶頭人也辛苦了。”
兩人正說著,趙大叔和幾個村民也來了。
趙大叔高興地說:“王支書,今年這豐收可多虧了你啊,要不是你引進這滴灌技術,哪能有這麼好的收成。”
王大山連忙擺擺手:“趙大叔,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沒有大夥的支持,我一個人可乾不成啥事兒。”
村民們紛紛圍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今年的收成。
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王支書,今年這糧食產量估計比去年翻一番都不止。”
一位村民興奮地說。
“是啊,還有這水果,又大又甜,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另一位村民附和道。
王大山看著大家,心中充滿了成就感:“鄉親們,豐收是好事,但咱們也不能掉以輕心。接下來,大家要齊心協力,把糧食和水果都收好、保存好,爭取賣個好價錢。”
“好嘞,王支書,我們都聽你的。”
村民們齊聲回答。
在王大山的組織下,村民們開始了緊張而有序的秋收工作。
大家分工明確,有的負責收割莊稼,有的負責采摘水果,有的負責運輸和儲存。
整個村子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在收割稻田的時候,王大山發現一些年輕村民不太會使用傳統的收割工具,便主動上前指導。
“小李,你看這鐮刀,要這樣拿,割的時候動作要穩,幅度不要太大。”
王大山一邊示範,一邊耐心地講解。
小李按照王大山的指導,試了試,果然順利多了。
他感激地說:“王支書,多虧了你教我,要不然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割呢。”
王大山笑著說:“這都是咱們農民的基本功,可不能丟了。雖然現在有一些新的技術和設備,但傳統的手藝也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