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工,真是太了不起了。”
“您過獎了,這都是建築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功勞,我隻是動動嘴皮子而已。”
安田博士謙虛地說道。
因為這座大樓隻是為了進行隔震設計的測試而建造的,所以,在建造過程中,可以省略很多不必要的環節。
這座大樓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測試它能否抵禦人工地震帶來的巨大衝擊。
因此,大樓內部的電力、水管、以及室內裝修等都被省略了。
但這座大樓在建造過程中,卻應用了安田博士開發的各種隔震設計技術。
從最初的設計,到建築結構和框架的搭建,每一個環節都以抵禦人工地震帶來的衝擊和震動為核心目標。
“對了,你們打算如何製造人工地震?”
“過去,大規模製造人工地震的方法,是在地下深處埋設核彈,然後進行遠程引爆。”
“核武器……”
聽到安田博士的話,我們都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在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曾經計劃利用核彈製造人工地震,來摧毀對方的城市。
這不是公開使用核武器,而是一種秘密行動和恐怖襲擊。
蘇聯的目標是美國的中心城市紐約,而美國國防部則計劃襲擊蘇聯的首都莫斯科。
但要實施這項計劃,需要克服很多技術上的難題,而且風險極高。
隨著冷戰的結束,這種秘密計劃也被廢棄了。
但當時的技術和經驗卻被保留了下來,並被應用於探測和評估地下核試驗的規模。
看到我們的反應,安田博士笑了笑。
我知道,安田博士不可能為了製造人工地震而使用核武器或類似的武器裝備。
而且,即使他想用,他也弄不到這些東西。
“過去,由於人工地震製造技術和理念的落後,才會出現那種簡單粗暴的方案,但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了。不過,現在日本的抗震研究所和地震研究所,依然會在實驗室裡搭建小型模型,然後用機器模擬地震,來進行抗震實驗。但這種方法無法模擬出隔震設計測試所需的強震和人工地震。”
“那日本的那些地震研究所,能用小型設備製造出多大的地震?”
“首先,那些設備的體積都很小,而且隻能模擬出機械震動,所以,它們能製造出的最大震級也就70到75級左右。當然,這個震級範圍已經涵蓋了日本曆史上發生過的地震,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但對我們來說,這遠遠不夠。小型模型的模擬實驗,無論做得多麼精細,都無法與真正的大規模實驗相比。”
安田博士一邊回答,一邊望著眼前的實驗大樓。正如他所說,在國土狹小的日本,進行地震實驗有很多限製。
雖然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但他們沒有像美國內華達沙漠這樣廣闊的試驗場地。
在這裡,安田博士可以進行他想要的大規模實驗,但在日本,這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安田博士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直到他來到美國,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
“這次實驗,我們將采用一種全新的方法來製造人工地震。我已經在這棟大樓的地下,安裝了我在美國研發的共振波發生器。當然,這個裝置距離大樓有幾百米的距離,我們還為它配備了專門的電力供應和配電設施。”
安田博士繼續說道。
建造一座大型實驗大樓來進行隔震設計測試固然重要,但製造人工地震同樣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安田博士已經研究了多年,終於找到了突破口。
那就是共振波發生器。
共振是指聲波或震動中的多個頻率和震動疊加在一起,產生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強大震動。
然而,人為地控製這種現象,並將其轉化為一個巨大的震動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安田博士的研究,最終將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
“這次實驗,我們將模擬95級地震。震動範圍設定為半徑2公裡左右。這是目前這台共振波發生器所能達到的最大功率。”
“這可是人類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超強地震啊。”
我對安田博士說道。
他的臉上充滿了自豪和決心。
95級地震,代表著可能出現的最強地震和最糟糕的災難場景。
如果在這場超級地震中,這座大樓能夠毫發無損地屹立不倒,那就足以證明隔震設計的實用性了。
“我非常期待三天後這場曆史性的時刻。”
“這一切都要感謝您和‘韓星開發’公司的支持。”
安田博士點頭說道。
向我們介紹完實驗計劃後,安田博士回到了他的團隊身邊。
三天後,一切就將見分曉。
我轉頭對金泰天說道:
“目前的安全保衛工作做得怎麼樣?”
“我們已經對阿隆維爾的所有技術人員、建築工人和其他人員進行了嚴格的審查。當然,接下來會有很多媒體記者和電視台的采訪團隊過來,我們也會對他們進行身份核實和安全檢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