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透過明德堂的雕花窗欞,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影子。葉知秋站在書案前,仔細審閱著麵前厚厚的一摞文書。這些都是報名求學的學子資料,光是粗略統計就有三千多份。
"夫人,"蕭遠珩推門而入,手裡端著一碗參湯,"天還早,讓他們等著,你先歇息片刻。"
葉知秋接過參湯,輕啜一口:"這麼多人求學,若是一一考核,怕是要耽擱月餘。"
"那就定個規矩。"蕭遠珩拿起一份文書掃了眼,"選拔之事本就該有標準。"
葉知秋眼前一亮:"你說得對。既然要開創新局,一切都該從規矩開始。來人,請幾位老大人過來商議。"
不多時,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臣陸續到來。這些人都是葉知秋在位時的心腹重臣,如今跟隨她來明德堂任教。
"諸位,"葉知秋開門見山,"明德堂首批學子的選拔,該如何定規矩?"
禮部尚書楊長青率先開口:"依老臣之見,當以才學為先。科舉取士數百年,自有其道理。"
"不妥。"吏部侍郎趙明遠搖頭,"科舉重文采,輕實務。明德堂若要培養治國之才,當以實踐見長。"
"兩位說得都有道理。"葉知秋沉吟片刻,"但都不夠全麵。蕭先生,你怎麼看?"
蕭遠珩將手中文書放下:"選拔學子,與選拔將士相通。將士重勇,卻也需謀略;學子重才,亦當論品性。"
葉知秋露出讚許的笑容:"正是如此。明德堂不是科舉,也不是官學,而是要培養能夠擔當天下重任的人才。這樣,選拔分三關如何?"
她走到書案前,提筆寫下:
"第一關:才學考核,試策論天下事。
第二關:實務考驗,設難題觀其應對。
第三關:品性印證,考其本心操守。"
幾位大臣仔細研讀,紛紛點頭稱是。葉知秋又道:"還需加一條,不論門第,唯才是舉。"
"這"楊長青有些遲疑,"會不會太過激進?"
"有何激進?"葉知秋反問,"天下英才,豈分貴賤?況且這也是陛下的意思。"
提到新帝,幾位大臣不再多言。葉知秋繼續道:"擇選官員也請幾位舉薦,要德才兼備之人。"
直到日上三竿,各項規矩才最終敲定。考官名單上,既有飽學之士,也有行伍出身的將領,更有精通醫術的葉家姐妹。
三日後,明德堂外人山人海。三千多名求學者排成長隊,依次進入考場。第一關才學考核,題目是"論天下治理之要"。
葉知秋和蕭遠珩坐在角落裡,看著學子們奮筆疾書。其中一個眉清目秀的少年特彆引人注意,他寫得極快,筆下不停,神情專注。
"那孩子叫王子明,是個平民子弟。"蕭遠珩小聲道,"聽說為了來明德堂求學,走了十多天的路。"
葉知秋點頭:"人窮誌不窮,正是我們要尋的人才。"
第二關實務考驗更為特彆。考官設置了各種實際問題,要求學子們現場解答。比如某地發生水患,該如何救援;邊境商路受阻,如何化解;民間有人造謠生事,該怎麼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