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陽光灑在明德堂的廊下,映出一排整齊的身影。自從揭露了朝中奸臣的陰謀,明德堂不僅沒有被打壓,反而吸引了更多關注的目光。今天,朝中重臣和各地官員將齊聚一堂,專門討論教育改革之事。
"先生,我緊張。"王子明整理著衣襟,這件新做的青衫還有些不太合身。
葉知秋笑道:"緊張什麼?這不正是展現明德堂教學成果的好機會嗎?"
大堂內已經坐滿了各路來客。除了朝中重臣,還有不少地方官員,甚至一些書院的山長也慕名而來。林月笙則以皇帝的身份坐在上首,顯然是要給這次討論定下基調。
"今日召諸位前來,"林月笙開門見山,"是要討論天下教化之事。明德堂的教學方式引起了不少爭議,朕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禮部新任的尚書站起來:"陛下,教化之事關乎治國根本,不可輕易改動。祖製之下的科舉取士,已行之有效多年"
"那敢問大人,"葉知秋突然開口,"科舉取士可有弊端?"
那尚書一時語塞。一個地方官員接過話頭:"弊端自然是有的。學子們死記硬背,隻求中舉,卻不懂實務。這些年,我們地方上就深受其害。"
"正是。"葉知秋環視眾人,"諸位不妨看看這個。"她取出一摞文書,"這是明德堂學生們近期做的一些實務調查。"
眾人傳閱文書,越看越是驚訝。這些調查涉及水利、賑災、商道、民俗等各個方麵,不僅有詳實的數據,還有切實可行的建議。
"這些都是學生做的?"一個官員難以置信。
葉知秋點頭:"不如請他們自己來說。王子明,把你們調查水利的發現說說。"
王子明走到堂中,從容道來:"學生等人走訪了城郊十三個村落,發現現有水利係統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渠道年久失修,二是水量分配不均,三是管理製度落後"
他說得有條不紊,不時拿出實地繪製的圖紙佐證。那些官員聽得連連點頭,顯然對這種實務調查很感興趣。
接著又有幾個學生上前,分彆彙報了他們的調查發現。趙世勳講述商路整治的建議,李元禎分析民間疾苦的根源,每一個都說得頭頭是道。
"好!"一個老臣忍不住擊掌,"這才是真才實學!比那些空談經義強多了。"
但也有人提出質疑:"這樣的教學,是否太過務實?恐怕會忽視了聖賢之道。"
"誰說實務就與聖賢之道相違背了?"葉知秋反問,"孔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這"約之以禮"不正是要求學以致用嗎?"
她踱步堂中:"明德堂的學生們,一樣要讀經典、明事理。但我們更注重的是,如何把這些道理用到實處。比如"
葉知秋看向學生們:"給諸位大人展示一下你們的晨課吧。"
學生們立刻列隊,開始背誦經典。但與尋常科舉考生不同,他們每背一段,就要結合實例加以分析。這種學習方式,既保留了傳統的精華,又增添了實用的價值。
"有趣。"林月笙點頭,"這確實比一味死記強得多。不過"他話鋒一轉,"如此改革教學,是否太過冒險?"
葉知秋從容答道:"陛下可還記得當年在軍中時的情形?行軍打仗,既要遵循兵法,又要因地製宜。教育何嘗不是如此?"
此言正中林月笙心意。他當年在軍中曆練時,就深感很多兵書上的道理要在實戰中才能真正領會。
討論繼續進行。一些地方官員開始分享他們的困擾:"本地科舉學子雖多,但真正能做事的人才太少"
"正是因此,"葉知秋說,"明德堂才要改變教學方式。與其讓學生們隻會考試,不如教他們真本事。"
她說著,讓王子明取來一份教學章程:"這是我們的課程安排。除了經典研習,還有實地考察、案例分析、策論辯駁等內容。學生們不僅要學,還要思考、要實踐。"
一個年輕的知府眼前一亮:"這樣的人才,正是地方上最需要的!"
"不錯。"葉知秋繼續道,"而且我們不分貴賤,唯才是舉。寒門子弟往往更了解民間疾苦,世族子弟則熟悉官場運作,兩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棟梁之才。"
眾人議論紛紛,大多表示讚同。甚至有人提議:"要不要在各地也設立類似的學堂?"
這正是葉知秋等待的機會:"此事容易。明德堂可以派出優秀學生,協助各地建立分院。隻要遵循同樣的教學理念"
"慢著!"一個老臣突然開口,"此事重大,需要朝廷定奪。況且明德堂的教學還未經過完整驗證"
葉知秋不慌不忙:"大人說得對。不如這樣——明德堂願意接受考核。三年為期,看看我們培養出的學生,是否真能擔當重任。"
林月笙立刻會意:"好!就依此議。三年後,朕要親自考校明德堂的學生。若果然如葉夫人所言,朝廷自當大力支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