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裡,明德堂前一片忙碌。十幾輛馬車整裝待發,每輛車上都裝著書籍、文具和教具。這是第一批要去外地建立分院的物資。
"先生,真的不需要我們留下來嗎?"王子明有些不舍地問。他被選為第一批外派的教習,要去西北邊陲建立分院。
葉知秋笑著搖頭:"能獨當一麵,才是真本事。再說,明德堂還有新的學生要教。"她指了指院外已經排起的長隊,"看,這些都是來報名的。"
自從教育改革大會後,明德堂的聲名傳遍四方。不僅各地官府主動邀請建立分院,連一些老牌書院也派人來取經。一時間,前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
"諸位準備好了嗎?"蕭遠珩走來,手裡拿著一份分院名冊。除了西北,南方和東部也要同時建立分院。每個分院都派去了老學生做教習,由地方官員提供支持。
趙世勳整理著行裝:"學生們都已經準備好了,就等先生的教誨。"
葉知秋環視眾人:"建立分院不是為了擴張,而是為了讓更多人受益。記住,無論到了哪裡,明德堂的宗旨不能變——為國育才,為民請命。"
"學生謹記!"眾人齊聲應道。
正說著,一個急促的腳步聲傳來。林月笙帶著幾個大臣匆匆趕到:"來得正好,朕要親自送送這些新教習。"
"陛下有心了。"葉知秋欣慰地說。林月笙不僅全力支持明德堂建立分院,還撥出專款作為經費。這在朝廷曆史上都是破天荒的事。
"這些孩子,可都是朕看著成長起來的。"林月笙感慨道,"希望他們到了地方,也能培養出更多有用之才。"
送走了第一批分院教習,葉知秋開始著手新學期的準備工作。這一次,她要進行一些大膽的嘗試。
"夫人請看。"蕭遠珩展開一份名冊,"這次報名的學生,有很多是女子。"
葉知秋仔細翻看:"不止是官宦家的女兒,還有不少商賈和寒門的女子。"
"要收嗎?"蕭遠珩問,"這可是前所未有的。"
"為什麼不收?"葉知秋斬釘截鐵地說,"天下人才,何分男女?況且"她意味深長地笑了笑,"咱們明德堂的創始人不就是個女子嗎?"
這個決定很快傳開,在朝野引起軒然大波。雖然之前有過女子入學的先例,但那都是個彆現象。這次明德堂公開招收女學生,等於是要徹底打破傳統。
"簡直是傷風敗俗!"有人在朝堂上彈劾,"女子無才便是德,豈能與男子同堂而學?"
"放肆!"林月笙拍案而起,"你是在說朕的老師也無才無德嗎?"
這一聲斷喝,讓那些反對的聲音暫時偃旗息鼓。但葉知秋知道,要真正打破傳統,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這天,她特意邀請幾位女性前來座談。有官宦家的夫人,有商賈之女,也有寒門出身的才女。
"諸位都說說吧,"葉知秋給大家斟茶,"為什麼想來明德堂求學?"
一個商賈之女先開口:"家父經商多年,總說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兒子繼承家業。但女兒若是有本事,為何不能?"
"我家世代務農,"一個樸素的女子說,"深知農事之苦。若能學得濟世之術,也能為鄉裡做些事。"
"我夫君在地方為官,"一位夫人說,"常與我商議政事。若能學得更多,或能助他一臂之力。"
葉知秋認真聽著,不時點頭。這些女子求學的心願,與當年的自己何其相似。
"好!"她站起身,"明德堂願意成為你們的第一站。不過"她話鋒一轉,"學業絕不會因為你們是女子就降低標準。"
"這是自然。"眾人齊聲應道。
於是,明德堂開創了另一個先河——專門為女學生設立課程。除了與男學生相同的經史子集、實務演練,還增加了女子特有的長處,比如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天生敏銳的共情能力等。
這個舉措很快顯示出成效。在救災、慈善、教化等領域,女學生往往能想到男學生想不到的細節。她們的實地調查報告,更容易獲得普通百姓的信任和配合。
與此同時,第一批分院也傳來好消息。王子明在西北的分院成功落地,當地官員反響熱烈。趙世勳在南方的分院更是吸引了大批學子,其中不乏江南世家的子弟。
"先生,"一天傍晚,李元禎匆匆趕來,"從各地傳來的錄取名冊,請您過目。"
葉知秋翻看名冊,不禁莞爾:"有意思。這些分院倒是很有特色,各有各的風格。"
確實,每個分院都根據當地特點發展出自己的特色。西北重實務,南方重經營,東部重文治,但都保持著明德堂的核心理念。
"這才對。"葉知秋對蕭遠珩說,"教育不是要千篇一律,而是要因地製宜、各展所長。"
正說著,又有捷報傳來。西北分院的學生協助地方官員治理水患,得到朝廷嘉獎;南方分院提出的商路改革方案,獲得當地商會一致讚同;東部分院組織的義學活動,讓不少貧困子弟獲得求學機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