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皇宮內,一場特殊的朝會正在舉行。葉知秧看著殿下神色各異的群臣,輕輕撫摸著手中的玉璽。二十年滄桑,恍若一夢。
"朕決定,禪位於太子林月笙。"她的聲音清晰而堅定。
大殿內一片嘩然。雖然這個決定之前已有暗示,但真正宣布時,仍讓許多人震驚。林月笙年僅二十五歲,在許多大臣眼中還太年輕。
"臣有本奏。"周家的新任家主周元瑾出列,"太子雖然賢明,但國事繁重,是否該多曆練幾年?"
葉知秧不動聲色:"周愛卿認為,什麼樣的曆練最重要?"
"自然是"周元瑾正要說"朝政實務",卻見葉知秧微微一笑。
"太子自幼在明德堂學習,通曉經史,精於實務。這十年來,他走訪過大江南北,深入了解民情。去年北疆危機,更是親自處置得當。這些,難道不是最好的曆練?"
殿內一時無人出聲。確實,林月笙雖然年輕,但這些年表現出的能力有目共睹。特彆是去年北疆之行,他不但化解了部落衝突,還促成了多項互利合作。
"不過,"葉知秧話鋒一轉,"為穩定朝局,朕決定以太上皇身份垂簾聽政三年。這期間,將輔助新君治理國事。"
這個安排讓反對的聲音消弭了許多。但葉知秧知道,這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散朝後,蕭遠珩憂心忡忡:"那些老臣不會甘心的。"
"所以要未雨綢繆。"葉知秧說,"月笙,你來說說準備。"
林月笙從容答道:"第一步,調整政事堂結構,把新科出身的官員充實到重要崗位;第二步,在地方推廣議事製度,建立新的政務體係;第三步,繼續深化教育改革,為將來的變革培養人才。"
"很好。"葉知秧欣慰地點頭,"你考慮得很周全。不過"她意味深長地說,"最關鍵的一點是什麼?"
林月笙思索片刻:"是穩住軍心?"
"不對。"
"是安撫老臣?"
"也不是。"葉知秧說,"最關鍵的是,保護改革的火種。這些年,教育改革培養出的人才,就是我們最寶貴的力量。隻要這些人在,改革就不會斷絕。"
正說著,王子明匆匆進來:"不好了,剛收到消息,有人在暗中串聯,要趁權力交接之際生事。"
"說說看。"
"他們打算從三個方向下手:一是煽動邊疆部族,製造動亂;二是散布謠言,動搖民心;三是勾結守舊派,阻礙新政。"
葉知秧不慌不忙:"這些都在預料之中。月笙,你覺得該如何應對?"
林月笙胸有成竹:"邊疆有明德學堂的學子,他們精通邊務,能及時發現和化解隱患;民間有各地分校建立的教化網絡,可以澄清謠言;至於守舊派"他露出自信的微笑,"新科選拔的人才已經在各個崗位站穩腳跟,他們翻不起大浪。"
"說得對。"葉知秧讚許道,"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是交接的最好時機。改革的基礎已經打好,新的力量已經成長起來。"
夜深了,林月笙還在書房研究政務。葉知秧輕步走來,見案頭擺著一份特彆的奏章。
"這是?"
"各地明德學堂送來的建議。"林月笙說,"他們對新政都有很好的想法。比如這個關於改革地方治理的方案,就很有見地。"
葉知秧翻看奏章,越看越欣慰。這些年輕人的建議,既有理論高度,又接地氣,顯示出新一代治國人才的成熟。
"記住,"她鄭重地說,"你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這些人才作為班底。他們既懂得傳統智慧,又善於革新創造。隻要用好這支力量,新政就一定能成功。"
林月笙點頭:"我明白。這也是為什麼我第一個命令,就是要進一步擴大明德堂的規模,在更多地方建立分校。"
"好!"葉知秧欣慰地說,"你已經真正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不過"她話鋒一轉,"越是這樣,反對的力量就會越強。你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林月笙堅定地說,"就像您教導的:治國如同教化,要有耐心,要有智慧,更要有堅定的信念。"
葉知秧滿意地點頭。她的學生,確實已經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君主。
第二天的朝會上,林月笙宣布了第一批人事任命。讓許多人意外的是,這些任命都很有講究:既起用了新科人才,又保留了一些老臣,顯示出平衡各方的智慧。
"不錯。"葉知秧在簾後點頭,"穩中求進,這才是治國之道。"
新朝伊始,天下觀望。但明德堂的燈火,依然明亮如常。
喜歡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請大家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