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意漸濃的北境長城,巡邏的士兵們發現了異常:遠處的草原上,遊牧部落的營地不斷變換位置,馬隊來回奔走,仿佛在為什麼大事做準備。
"報!"斥候快馬趕到明德邊塞學堂,"發現大規模部落集結,情況有異!"
學堂的張子謹立即組織學生分析情報。這些年,明德邊塞學堂不但培養了大批通曉邊務的人才,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邊情研判係統。
一個遊牧族學生指著地圖:"不對勁,現在不是遷徙季節,為什麼這麼多部落同時移動?"
"而且,"另一個學生補充,"這個方向"他在地圖上畫了幾道線,"他們是在圍成一個包圍圈!"
張子謹立即派人將分析結果送往京城。同時,他讓學生們繼續深入研究:氣候、牧草、部落關係,所有可能影響局勢的因素都要考慮進去。
京城,林月笙正在召開緊急會議。除了傳統的軍政大臣,還有來自明德學堂的邊務專家。
"陛下,"一位老將軍說,"曆來遊牧民族作亂,莫不是趁著天寒地凍南下劫掠。臣建議立即增兵固守。"
"不儘然。"一位明德學堂畢業的官員提出不同意見,"根據邊塞學堂的觀察,今年草原氣候反常,牧草減少,牲畜大量死亡。部落集結,很可能是被生存壓力所迫。"
"那你說該怎麼辦?"老將軍不以為然。
"以往的剿撫之策恐怕不管用。"這位官員展開一份詳細報告,"我建議從根本解決問題:第一,派遣農牧專家協助改良草場;第二,開放邊市貿易,緩解物資短缺;第三,加強文化交流,消除隔閡。"
正說著,葉知秧走進大殿。她雖然已經退居幕後,但在關鍵時刻還是會出來指點。
"諸位說的都有道理。"她說,"可有誰問過,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出問題?"
眾人一愣。林月笙若有所思:"母後的意思是,有人在背後煽動?"
"邊報上說,"葉知秧翻開奏章,"部落中出現了一些"商人",四處散布朝廷要取締邊市的謠言。這些人,會是單純的商人嗎?"
大殿內一片沉默。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傳旨邊塞學堂,"林月笙當即下令,"詳查這些商人的來曆。同時,派擅長交涉的學生去各部落澄清謠言。"
很快,邊塞學堂傳回消息:那些"商人"竟然與朝中某些勢力有關聯。他們故意製造動亂,意在乾擾新帝施政。
"好深的算計。"林月笙冷笑,"不過,他們沒想到我們在邊塞還有一支特殊的力量。"
確實,這些年明德邊塞學堂培養的人才發揮了關鍵作用。精通遊牧語言的學生深入部落了解實情;懂得農牧技術的學生幫助改良草場;通曉商貿的學生協助建立互市。
更重要的是,遊牧族學生成了溝通的橋梁。他們一方麵向部落解釋朝廷的善意,一方麵向朝廷反映部落的需求。
一個月後,局勢出現轉機。幾個主要部落的首領主動請求會談。
談判在邊塞學堂舉行。學堂裡,漢族和遊牧族的學生一起擔任翻譯。這情景本身,就是最好的和平見證。
"我們承認受了蠱惑。"一位部落首領坦誠地說,"但看到你們真誠相助,我們明白了朝廷的誠意。"
另一位首領補充:"特彆是這些年,我們的子女在學堂學習,不但掌握了知識,還結交了漢族朋友。這就是最好的保證。"
林月笙欣慰地說:"這正是我們的期望。教育不是要消除差異,而是要增進理解。"
談判很順利。雙方不但化解了誤會,還達成了多項合作:建立定期互市,合作改良牧場,互派學生交流
"陛下真是高明。"大臣們讚歎,"不費一兵一卒,就化解了邊患。"
"這不是朕的功勞。"林月笙說,"是這些年教育改革的成果。如果沒有明德學堂培養的人才,如果沒有各族學生之間的友誼,我們不可能這麼快化解危機。"
危機解除後,林月笙特意去邊塞學堂視察。看著漢族學生和遊牧族學生一起上課、一起勞動、一起研究邊塞問題,他深受觸動。
"這裡的一切,"他對張子謹說,"都印證了母後的理念:教育的力量,遠勝於刀兵。"
張子謹答道:"我們始終記得先生的教誨:教育不是為了改變誰,而是為了讓不同的人能夠互相理解、和諧共處。"
臨走前,林月笙在學堂的牆上題字:"明德至善,四海一家。"
回京途中,葉知秧說:"這次危機,看似是邊患,實則是對新政的考驗。那些暗中挑動事端的人,是想證明新的施政理念行不通。"
"是啊。"林月笙若有所思,"但他們沒想到,正是這場危機,更證明了教育改革的價值。"
"不過,"葉知秧提醒,"這隻是開始。隨著改革深入,還會遇到更多挑戰。關鍵是要堅持教育的理念,用智慧和耐心化解每一個難題。"
夜色中,邊塞學堂的燈火依然明亮。學生們正在討論如何進一步加強邊塞的文化交流。這些年輕人,正在用知識和智慧,編織著一張無形的和平之網。
喜歡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請大家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