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民生之困_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_思兔閱讀 

第113章 民生之困(1 / 1)

一場罕見的傾盆大雨淹沒了江南大地,積水漫上了田埂。明德堂江南分堂內燈火通明,師生們正在緊急商討救災方案。

"情況比想象的更糟。"趙明遠指著地圖說。這位曾經倔強的少年如今已是江南分堂的主事。"上遊水庫瀕臨極限,一旦潰堤,後果不堪設想。"

"先分三隊行動。"他當機立斷,"第一隊負責監測水情,第二隊組織疏散,第三隊籌措物資。記住,一定要把握先機,爭取主動。"

學生們立即行動起來。水利組的學生根據往年的數據分析,預測了可能的決堤點;測繪組的學生繪製了詳細的地形圖,規劃了最佳疏散路線;農學組的學生則在評估受災農田的搶收方案。

"報!"一個學生匆匆跑來,"發現異常情況。糧商們開始囤積居奇,米價飛漲!"

趙明遠眉頭緊鎖。這時,商學班的學生提出建議:"我們查到一個情況。去年我們教過的一批商人組成了"義商聯盟",他們願意以平價供應糧食。"

"好!立刻聯係他們。"趙明遠欣慰地說,"看來這些年的商道教育沒有白費。"

與此同時,京城。林月笙正在聽取各地災情彙報。江南水患、西北乾旱、東南蝗災天災疊加,民生艱難。

"陛下,"戶部尚書憂心忡忡,"倉儲告急,賑災銀兩也快見底了。"

"這可如何是好?"有大臣驚慌,"若是救災不力,隻怕要生民變啊!"

林月笙卻異常冷靜:"諸位可還記得,五年前那場更大的災害,我們是如何度過的?"

大殿內一片沉默。正在這時,葉知秧從簾後走出:"因為那時,我們有一支特殊的力量。"

是的,所有人都想起來了。五年前,正是各地明德學堂的師生們,用智慧和實踐扭轉了危局。

"傳令下去。"林月笙說,"調動全國明德學堂網絡,啟動聯合救災機製。"

很快,一個龐大的救災網絡開始運轉:

江南分堂負責防汛救災;

西北分堂組織抗旱;

東南分堂治理蝗災;

各地分堂通力協作,資源共享。

更重要的是,這些學堂不隻是救災,還在為將來未雨綢繆。

在江南,水利組的學生發現了水患的根源:"這幾處河道淤積嚴重,必須疏浚。而且上遊需要建立新的水庫,分散洪峰壓力。"

在西北,農學組的學生帶來了好消息:"我們改良的耐旱作物試驗成功了。明年推廣開來,就能大大提高抗旱能力。"

在東南,生物組的學生有了重要發現:"原來蝗蟲泛濫與某些鳥類減少有關。如果能恢複生態平衡,這問題就能從根本上解決。"

正當救災進行得如火如荼時,一個意外的麻煩出現了。有人汙蔑明德學堂"借救災圖利",試圖破壞民眾對學堂的信任。

"不用辯解。"葉知秧對擔心的學生們說,"讓事實說話。"

果然,當地百姓紛紛站出來為明德學堂作證。

"要不是學堂的預警,我們全村就被洪水衝了!"

"多虧了學堂教的節水技術,今年旱災才沒造成大損失。"

"學堂不但教我們防災,還教我們生計。這是真心在幫我們啊!"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害,反而讓教育改革的成果得到了最好的檢驗。那些年輕的學子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新式教育的價值。

"這才是最難得的。"林月笙感慨,"他們不隻學會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用知識造福百姓。"

災情漸漸得到控製,但葉知秧並未放鬆警惕。她讓各地學堂著手準備災後重建計劃。

在江南,學生們提出了"宜農宜工"的設想。與其被動防洪,不如因勢利導,把部分低窪地改造成水產養殖區。

在西北,師生們開始推廣"節水農業",不但改良作物品種,還創新了灌溉技術,把寶貴的水資源利用到極致。

在東南,一項"生態複原"計劃正在展開。通過恢複植被、保護鳥類,重建自然平衡,從根本上預防蝗災。

最令人欣慰的是,這些計劃都得到了百姓的積極參與。因為這些年,明德學堂不斷向民間普及科學知識,讓百姓也學會了用智慧應對災害。

"這才是教育最大的勝利。"葉知秧對林月笙說,"它不僅培養了專門人才,更提高了全民的智慧。"

入冬前,各地傳來喜訊:

江南水患得到控製,秋收基本保住;

西北抗旱見效,泉水重新湧出;

東南蝗災消退,農田開始恢複。

更重要的是,這次救災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各地學堂把相關資料整理成冊,編入教材,為將來的防災救災提供參考。

"這場災害給了我們重要啟示。"葉知秧在一次總結會上說,"知識必須與實踐結合,教育必須麵向民生。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教育的力量。"

冬日的陽光照在明德堂的匾額上,映出"明德至善"四個大字。這次民生危機,恰恰印證了這句話的深意:教育的根本,就是為了明善救世,造福百姓。

喜歡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請大家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風來水榭 靈氣複蘇:幻境天命 全家流放,末世大佬在逃荒路上開掛了 成陽靈異事件 殷總馬甲千千萬,夫人撒嬌掉一半 骷髏先生有點強 我不叫鬥煥,打的邪神財閥直叫喚 全球古武 嬌軟小丫鬟蓄意勾引,帝王已淪陷 小金曆險記:七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