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京城,寒意漸濃。明德堂內,葉知秧正在翻看一份特殊的報告:近期各地突然出現大量攻擊教育改革的文章,措辭尖銳,論調相似,明顯是有組織的行動。
"先生,"王子明快步進來,"又有消息了。江南幾家老牌書院同時宣布,要恢複舊製,停用新教材。"
葉知秧冷靜地翻看著名單:"這些書院看來周家已經開始行動了。"
正說著,蕭遠珩帶來了更嚴重的消息:朝中一些重臣聯名上書,要求暫停科舉改革,恢複八股取士。他們的理由是:新科出身的官員"治事不當","行事輕率","不懂禮製"。
"證據呢?"林月笙在禦書房問道。
"這裡有一份詳細調查。"一位年輕的禦史呈上奏章,"他們說的所謂"治事不當",其實是新官員打擊了一些不法之事;"行事輕率",是指直接接見百姓,簡化程序;"不懂禮製",則是因為革除了一些繁文縟節。"
林月笙看完,冷笑一聲:"原來是動了他們的利益。"
這時,又一個令人擔憂的消息傳來:有人在民間散布謠言,說新式教育"傷風敗俗","離經叛道"。最令人不安的是,一些保守勢力開始煽動家長,不讓孩子去新學堂讀書。
"必須立即反擊。"王子明主張。
"不急。"葉知秧胸有成竹,"讓實踐來說話。"
她讓人收集了各地新式學堂的成果:有的學生改良農具,提高了產量;有的鑽研醫術,救治了瘟疫;有的精通商賈之道,促進了經濟;有的通曉外語,化解了紛爭。
"把這些事例整理成冊,讓百姓自己判斷,什麼才是真正有用的教育。"
同時,她派人走訪了一些反對新教育的家長。了解下來,很多人其實是因為擔心孩子將來考試吃虧。
"這倒提醒了我們。"林月笙說,"是該讓更多人了解科舉改革的真正意義。"
於是,朝廷發布了一份詳細的說明:新科舉不但保留了傳統考核,還增加了實務能力的測試。這意味著,考生有了更多的出路,不是隻能寫八股文。
更重要的是,林月笙下令在各地舉辦"新政成果展",讓百姓親眼看看新式教育培養的人才做了哪些實事。
一天,葉知秧去視察江南一個反對聲音最大的地方。當地有個老學究,特彆反對新式教育。
"老先生,"葉知秧親切地問,"您反對的具體是什麼?"
"這些新法,都是旁門左道!"老學究憤慨地說,"什麼實用技能,什麼創新思維,全都是誤人子弟!"
"是嗎?"葉知秧不動聲色,"那您看看這個。"
她取出一份文章,是一個新學堂學生寫的。這篇文章不但引經據典,而且結合實際,論述如何改善當地水利。
老學究看完,不得不承認:"引文精當,論述有理這是新學堂的學生寫的?"
"不隻如此。"葉知秧又拿出一些資料,"這些都是新學堂學生的成果:改良農具的設計圖,預防疫病的方案,改善商貿的建議每一項都實實在在地造福了百姓。"
老學究陷入沉思。這時,一個意外的訪客來了:是他的孫子。這孩子正在新學堂讀書,今天特意回來展示學習成果。
隻見他先是對祖父行了標準的古禮,然後用優美的文言文彙報了學習情況,最後還展示了自己設計的一種新式農具。
"好!好!"老學究連連稱讚,"沒想到新學堂既能傳承傳統,又能與時俱進。是老朽淺見了。"
這個小故事很快傳開,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新式教育並非全盤否定傳統,而是在傳承中發展創新。
但反對的聲音並未完全消失。一些勢力開始采取更隱蔽的手段:或是暗中施壓,讓一些學堂放棄改革;或是拉攏策反,分化教育界的力量;或是製造事端,借機攻擊新政。
關鍵時刻,明德堂的學生們站了出來。他們自發組織起來,深入各地,用實際行動證明新式教育的價值。
有的去農村教授新技術,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有的為工匠講解新知識,促進手工業發展;有的到商鋪傳授算學,幫助商賈理財
最打動人心的是,這些學生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終保持著謙遜好學的態度。他們說:"這正是新教育教會我們的——學問是為了濟世,不是為了爭名。"
看到這一切,林月笙感慨地說:"這才是最好的反擊。不是用權力壓製反對聲音,而是用實踐證明我們是對的。"
葉知秧點頭:"是啊。教育改革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關鍵是要有堅定的信念,要相信真理終將勝出。"
這場風波的最後,以一個意外的方式畫上了句點。那些聯名上書的重臣的子弟們,聯名寫了一封奏章,懇請父輩們支持教育改革。
"我們親身經曆了新教育帶來的改變,"他們寫道,"這不是背離傳統,而是讓傳統煥發新生。希望父輩們能給新教育一個機會,給我們的下一代一個更好的未來。"
這封奏章打動了很多人。就連一些原本反對的老臣,也開始重新思考教育改革的意義。
"孩子們說得對,"一位老臣感慨,"時代在變,教育也該與時俱進。隻要根本不變,形式為何不可改革?"
夜深了,葉知秧站在明德堂的月亮門下,望著滿天星鬥。這場風波讓她更加確信:教育改革的道路雖然艱難,但隻要方向正確,再大的阻力終將化解。
因為教育的根本,從來都不是為了守成,而是為了開創未來。
喜歡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請大家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