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明德堂內,人聲鼎沸。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教育大會,不僅有各地學堂的代表,還有工商界翹楚、地方官員、邊疆部族首領,甚至有遠道而來的域外商人。
葉知秧站在講台前,看著台下熟悉又陌生的麵孔。五年前那場危機,不但沒有阻止教育改革的步伐,反而讓更多人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諸位,"她開門見山,"這次召集大家來,是要商議教育改革的下一步。渡過危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林月笙接過話題:"這些年,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們也發現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他示意王子明展示調查報告。過去五年,各地送來無數反饋:有的地方缺乏專業教師,有的學堂經費緊張,有的課程設置不夠合理,還有一些新的教育需求亟待滿足。
"最緊迫的,"一位來自江南的教習說,"是實用人才的培養。現在各行各業都在發展,都需要懂專業知識的人才。"
"沒錯。"一個商人代表站起來,"就拿我們商界來說,現在不隻需要會算賬的掌櫃,更需要懂經營之道的人才。"
討論很快熱烈起來。各地代表紛紛發言,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議:
工匠代表希望設立專門的工藝學堂,係統傳授技術;
醫者建議擴大醫學教育規模,增加實踐課程;
邊疆部族要求增設多語種課程,促進文化交流;
商家期望開設商業專科,培養經營人才。
"這些建議都很好。"葉知秧說,"但我們不能忘了教育的根本。"
她提出了"三本"理念:
"以德為本,培養品格;
以學為本,注重實踐;
以用為本,服務社會。"
"具體來說,"林月笙展開一份詳細方案,"我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麵深化改革:
第一,擴大分科教育。除了現有的醫學、農學、工藝等科目,增設商業、外語、法律等專業;
第二,完善師資培養。在各地設立師範學堂,培養專業教師;
第三,建立考核製度。不同科目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注重實踐能力;
第四,推廣全民教育。除了正規學堂,還要辦夜校、啟蒙班,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
這個方案引發了熱烈討論。有人讚同,也有人擔憂。
"分科太細,會不會失去通識教育的根基?"一位老教習問。
"這正是我們要注意的。"葉知秧解釋,"所以每個專業都要保留基礎課程,培養完整的人格。"
"經費從何而來?"有人擔心。
這時,一位商人站起來:"我們願意捐資助學。這些年,就是教育改革培養的人才幫我們做大了生意。現在是回報的時候了。"
更多商人響應,紛紛表示願意資助教育。一位西域商人甚至提出要在絲路上建立商業學堂。
但最大的爭議來自科舉改革。有人擔心分科考試會影響選官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