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堂新建的商學堂內人頭攢動。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第一批商業專科的學生將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台下不僅坐著官員和教習,還有來自各地的商賈巨擘。
"諸位請看,"一個年輕學生正在展示一份精心製作的商業方案,"這是我們研究設計的新型商號管理製度。它采用"股份製"形式,可以集合更多人的資金和才智。"
台下一位老商人皺眉:"股份製?這不是西域那邊的做法嗎?"
"正是借鑒了西域商法,但我們做了改良。"學生解釋道,"比如加入了我們傳統的"義利並重"理念。股東不隻追求利潤,還要承擔社會責任。"
他展開詳細的章程:如何分配利潤,如何約束行為,如何承擔責任,都有明確規定。最特彆的是,還專門設立了"義舉基金",用於救災助困。
葉知秧在一旁聽得連連點頭。當初設立商學堂時,很多人反對,認為"商道市儈"。但她堅持認為,正規的商業教育反而能提升商人的格局。
接下來是另一組學生的展示。他們研究的是"互市製度":如何在邊疆設立貿易區,既繁榮經濟,又維護安寧。
"最關鍵的是信用體係。"一個來自邊疆的學生說,"我們設計了一套"信用評級"方法,根據商家的誠信記錄給予不同待遇。這樣可以促進守信經營。"
正說著,一個意外的支持者站了出來:竟是當年最反對商學堂的周家大掌櫃。
"老朽以前認為,商道不過是買賣之術。"他感慨道,"現在才明白,真正的商道是經世之道。你們這些新方法,確實解決了我們多年的困擾。"
這時,林月笙帶著幾位重臣到訪。他們正在研究如何改革商業製度,想來聽聽學生們的想法。
一個特彆的建議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設立"商務衙門",專門管理商業事務。這個機構不同於傳統的商稅部門,而是要為商業發展提供服務和規範。
"有意思。"林月笙說,"繼續說說具體設想。"
學生們早有準備,展示了詳細方案:
衙門分設幾個部門:
市場監管司:維護市場秩序;
商貿促進司:協助貿易發展;
信用評判司:建立信用製度;
商事調解司:處理商業糾紛。
更新穎的是,他們建議衙門要吸納商界代表參與決策,"因為隻有了解商業實務的人,才能製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
這個建議在朝中引起了爭議。有人擔心讓商人參與政務會"壞了規矩"。但葉知秧支持這個想法:
"商業繁榮關係民生,製定商業政策,當然要聽取商界意見。這正是我們一直倡導的"實學致用"。"
隨後的展示更加精彩。有學生研究了"商業票據"製度,可以讓資金流轉更便利;有人設計了"商業保險"方案,幫助商家分散風險;還有人提出了"商學徒製",規範商業人才培養。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商業信息網"的設想:在各地設立信息站,收集和傳播市場消息,幫助商家把握商機。這個提議立即得到了商界的響應,不少商家表示願意出資建設。
但挑戰也隨之而來。有人指責商學堂"教唆逐利",違背"重農抑商"的傳統。
"重農抑商的真意是什麼?"葉知秧反問,"不是反對商業,而是反對投機取巧。我們教的恰恰是正當經商之道,這正是端正商道的根本。"
為了證明這一點,商學堂的學生們自發組織了"義商聯盟"。他們不但要做到誠信經營,還要承擔社會責任。當地方發生災害時,聯盟成員主動降價供應物資,贏得了百姓的稱讚。
一個更大的機遇很快出現。西域使節帶來消息:絲路上的商人都很推崇明德商學堂的畢業生,因為他們不但精通商務,還懂得多國語言和文化,做起生意來特彆容易成功。
"這給了我們啟發。"林月笙說,"何不讓商學堂成為連接中外的橋梁?"
於是,一個更宏大的計劃誕生了:在絲路沿線建立商學分堂,培養通曉國際貿易的人才。這些學堂不但教授商業知識,還要促進文化交流。
"商道通則文道通。"葉知秧說,"這正是教育的力量——它不隻是傳授技能,更能開啟眼界,提升格局。"
很快,第一所絲路商學堂在西域建立。讓人驚喜的是,不少異族商人也派子女來學習。課堂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互相切磋,不但學會了商業技能,還增進了理解。
"這才是真正的商道。"葉知秧在一次總結會上說,"它不隻是逐利的手段,更是溝通的橋梁,是文明的紐帶。"
深夜,商學堂內還亮著燈。學生們正在討論如何把這次的經驗推廣到更多地方。他們的眼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展現出新一代商人的遠見和抱負。
這正是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成果:它讓傳統認為"低賤"的職業獲得了新的定位,培養出了既懂商道又具文化修養的人才。
這些人,將用自己的實踐證明:商道興邦,利在天下。
喜歡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請大家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