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學堂的試驗場內,一陣陣驚歎聲此起彼伏。今天是"新技發明展",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帶來了他們最新的創造。
"這是改良後的水車係統。"一個來自江南的學生正在演示他的發明。隻見水車不再簡單地舉水,而是巧妙地利用落差,既能灌溉,又能推動碾磨。
"妙啊!"一位老工匠讚歎,"這樣一來,一套裝置就能完成多項工作。"
葉知秧站在不遠處,默默觀察。這個場景讓她想起五年前創辦工藝學堂時的爭議。當時很多人認為"工匠之事,不值一學"。但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創新的重鎮。
"先生,您看這個。"王子明指著另一個展台。一位女學生正在展示她設計的新式紡織機,不但提高了效率,還能織出更複雜的花紋。
"這是結合了西域機械原理和江南織造技藝。"女學生解釋道,"最特彆的是這個控製裝置,用銅片打孔的方式記錄花紋圖案,可以重複使用。"
這個發明立即引起了在場商人的興趣。一位絲綢商行的掌櫃當場表示要投資推廣。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看似普通的展台。一位來自邊疆的學生展示了他研製的"避凍農具":農具的金屬部分經過特殊處理,不但耐寒,還特彆堅韌。
"這是跟遊牧族工匠學的技術。"他說,"我們發現,他們打造馬具的方法有獨特之處。經過改良後,這技術用在農具上特彆合適。"
正說著,林月笙帶著幾位大臣來了。他們正在研究如何提升國家工藝水平,特意來看看學生們的創新。
"陛下,"一個老教習說,"這些孩子的發明,都來自實際需求。比如這個。"他指著一個防震建築模型,"就是去年地震後,學生們反複研究得出的成果。"
林月笙仔細查看著模型:"這種建築方式,確實很有意思。繼續說說具體原理。"
學生們詳細解釋了設計理念:建築的框架采用特殊的連接方式,可以在地震時自動分散力道。這個想法來自觀察傳統木構建築,但加入了新的機械原理。
"最難得的是,"葉知秧說,"他們不隻是發明創造,更懂得如何讓技術服務實際。"
確實,工藝學堂的特色就在於"知行合一"。學生們不但要掌握理論,還要深入實踐。每項發明都要經過反複試驗,確保實用可靠。
這時,一個特彆的參觀者到了:是當年最反對工藝學堂的禮部侍郎。看著這些令人驚歎的發明,他的態度明顯軟化了。
"沒想到"他感慨道,"工藝之道,竟有如此深意。這些學子,不隻是在製器,更是在開物致知。"
正說著,又一個展示開始了。這次是醫工結合的成果:一套專門為醫者設計的手術器械,精巧而實用。
"這是跟醫學堂的同學一起研發的。"學生解釋,"他們提出需求,我們負責改進工具。這樣的合作特彆有效。"
這個展示引發了更多思考。與會者開始討論:如何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如何讓工藝創新更好地服務各行各業?
一個大膽的提議出現了:建立"工藝研究院",統籌各地工藝創新,促進技術交流。這個機構不同於傳統的工部,而是要成為技術創新的平台。
"有意思。"林月笙說,"說說具體設想。"
計劃很快展開:研究院下設多個部門,各有側重:
機械署:研究機械原理和應用;
材料署:探索新材料特性;
農器署:改良農業工具;
工具署:革新生產技術;
建造署:創新建築方法。
最特彆的是,他們建議研究院要打破身份界限,吸納民間能工巧匠參與。"因為很多精妙技藝,都藏在民間。"
這個建議在朝中引起了爭議。有人擔心"匠人入院"會"壞了規矩"。但葉知秧堅定支持:
"工藝之道,貴在實踐。誰的技藝精湛,誰就應該有發揮的機會。這正是教育改革的意義——打破偏見,唯才是舉。"
爭議還在繼續,但更多的支持聲音出現了。商界表示願意投資支持技術創新;各地官員看到了提升生產力的機會;就連一些保守的學者也承認,工藝創新確實能造福百姓。
最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工藝學堂培養的學生,不但掌握了技術,更樹立了崇高的理想。他們說:"工藝之道,貴在利民。我們的創造,就是要讓百姓生活更好。"
深夜,工藝學堂的試驗場還在忙碌。學生們不斷改進著他們的發明,爭取讓技術更加完善。燈火通明的車間裡,回蕩著叮叮當當的聲音,那是創新的樂章。
葉知秧站在月下,望著這些忙碌的身影。她知道,這些年輕的創造者,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他們用智慧和雙手,證明了工藝也是一門大道。
這正是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突破:它讓被傳統輕視的技藝獲得了新的地位,培養出了既通古今、又善創新的人才。這些人,將用自己的創造,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喜歡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請大家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