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59年,順治十六年,十月十九日!
北京城的韃子朝廷,還是滿城縞素的操辦著順治皇帝駕崩後諸事,還要穩定朝局,扶助新主玄燁登基。
新皇帝的年號仍叫做康熙,這一點倒沒有被影響,仍然和前世的曆史保持了驚人的一致。
康熙小皇帝,當然也如原本的曆史那樣,小小年紀就穩重睿智,早早顯現出一代明君的氣象來。
同樣的,他也在孝莊和帝師的教導下,深深知道大清朝當下麵臨的危急局麵,以及威脅來自何方。
他在宮中的庭柱之上,深深的刻下了須解決的三件大事:滅明殺漢、恢複漕運、削平三藩!
曆史在這裡,再次拐了個小彎!康熙原本刻下的是河務、漕運和三藩,現在河務被大明的威脅替代了。
孝莊得知後,再次苦口婆心諄諄教導!她告訴小康熙,作為皇帝,應當有天下最深沉的城府,萬不可讓臣子窺破所想。
當帝者籌謀大事時,更應當在有所把握時雷霆一擊,確保所謀之事件件成功。
萬萬不能尚未籌謀策劃,就把事情喊的天下皆知!皇帝必須清楚“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的道理。
康熙聞之,對他的皇祖母愈發敬佩拜服,也更加對太皇太後言聽計從!當然,也立即派人,將那行字給鏟掉。
不過,康熙親手刻下的十二字,及其中所蘊含的三件大事,已被宮內的有心人得知,並傳出了消息。
北京城紛紛擾擾諸事繁忙,但也在按照鼇拜的策略,開始積蓄軍力準備備戰,打算給殘明雷霆一擊。
隻是,無論從關外捕捉野人、還是從草原尤其是察哈爾部征集騎兵,亦或是威逼朝鮮派兵,都需要一兩月的時間。
以上種種,倒是給了朱慈炯繼續積攢力量,繼續搞事的巨大空間。
這個時候,他正在南京城中,大明皇宮的武英殿內,臉上儘是難以抑製的笑意,嘴角的弧度也是難以壓住。
與此同時,他的眼神之中,也蘊含著深深的痛惜之色,看著眼前的幾名當世最強的科學家。
他最關注的宋應星,身形已略顯佝僂了,歲月的風霜和艱苦的生活,在他臉上刻下的深深的皺紋。
頭發已經全白了,稀稀拉拉的散落著,就連嘴巴都微微癟著,嘴唇也因歲月的消磨而變薄。
老人家身上穿著樸素的長衫,雖然乾淨整潔,但卻能看出已經陳舊無比了,容易磨損之處,還被縫上了重重補丁。
老人的身體狀況,確實被折騰的狀況不佳了!幸好自己派出呂勇,及時的找到了他們。
在宋應星的身後,畢懋康的高徒張繼孟、侄子畢登翰和畢登輔,也是一副困苦潦倒的樣子。
隻有戴蒼和他兒子戴梓,無論是身上衣著還是臉上神色,都顯示著生活條件尚好!畢竟他們家在浙江,一貫是富裕之地。
“宋愛卿,之前大明勢微,被流寇和韃虜擊敗!這也苦了眾愛卿這般的忠臣義士了,是大明負了眾卿家。”
“眾位愛卿啊,你們受苦了!孤王要對你們說一聲抱歉啊。”
朱慈炯痛心疾首,從王位上走下來,拉起了宋應星的手,對著眾人噓寒問暖。
“微臣(草民),謝太子殿下讚譽!”
“太子陛下,為國儘忠效死,是吾等大明臣子的本份,當不得您如此高的讚譽!”
宋應星帶著一幫中青年人,以及十一歲的戴梓小朋友,趕緊對朱慈炯行了君臣大禮,並謙讓著如此之高的讚譽。
“愛卿等人,自然是當得此等讚譽!在如此艱難的時代,你們等忠於大明,自家苦苦煎熬,也沒有投降韃虜!”
“僅僅此等氣節,就值得如此讚譽!畢竟投降之人多如過江之鯽,水太涼頭皮癢之流,乃是主流。”
朱慈炯每每談及此事,心情就無比鬱悶,恨不得把那些沒有廉恥的東西,全部砍死。
宋應星等人聞言,也都沉默無語了,對太子之言大為認同。
“幸好老天有眼,孤王在各路賢才輔助之下,讓大明再度興盛了起來!那些漢奸,將來自會和他們算總賬。”
“孤王召集眾位愛卿,乃是籌謀一件大事,就是要成立大明皇家科學院,為大明研發火藥、火炮、火器、戰艦等物!”
“在此基礎之上,還要思慮幾十乃至幾百年後,技術會如何發展?人能否飛翔空中?無需風帆牛馬,戰船和車馬是否可自動行走?”
“說的近一些,你們眼前的這幾樣火器,分彆是107火箭炮、69火箭炮、56衝鋒槍,還有他們的彈藥,能否儘快仿製呢。”
“還有這手榴彈和炸藥包,能否繼續改進,讓爆炸的威力更大,同時體積重量更小?”
“還有一項緊急的要務,那就是戰艦所用火炮的炮彈,仿照火箭炮的炮彈,製做成開花炮彈!”
“將來,待到局勢穩定了,你們還要研究百姓民生所需的各類器物,比如自動跑的馬車、比如在大江之上架設橋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