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語氣鏗鏘有力,猶如金石相擊,震撼人心。
他周身的殺氣陡然升騰,仿佛無形的利劍,令人不寒而栗。
四周的侍從無人敢抬頭,紛紛低眉斂目,生怕觸怒這位剛烈的帝王。
當天幕揭示於謙的忠誠之時,朱棣的目光微微一顫。
自登基以來,他閱人無數,見慣了忠臣和奸佞,也識得文武之道的取舍之策。
他素知於謙是能臣,雖未能與其親見,卻早聞其威名。
抗倭保境、拯救京師,這樣的大功,足以流芳百世。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這樣一個忠義之士,竟能舍生取義,甘為大明殉難。
“如此忠良,大明能有幾人?”
朱棣的聲音有些沙啞,他緩緩站起身,背負雙手,目光投向宮牆之外,似穿越時空凝視著那位忠臣。
他的胸膛起伏不定,深深的憤慨在心中翻湧。
朱祁鎮的行為,在他看來不僅是愚蠢,更是對大明江山的莫大諷刺。
與此同時,洪武年間。
朱元璋獨坐禦書房,手中的奏折被他輕輕擱下,目光卻久久停留在天幕中揭示的一切。
那雙曾經威震四方的眼眸,此刻滿含複雜情緒。他的眼中透著痛惜,也透著幾分無奈。
“於謙之死,雖非朕所見,但這因果,卻源自於朱祁鎮的無情算計。”
朱元璋的聲音低沉,似自言自語,卻又像是在對後世子孫告誡。
他緩緩起身,踱步於禦書房中,腳步聲在空曠的房間中回蕩。
而他的目光投向窗外,無數過往浮現在腦海中。
他深知,權力的鬥爭中,忠臣難求,而一旦遇到,便如稀世之寶。
“若於謙不死,文臣勢力便不會就此罷手。”
朱元璋喃喃道。他對權力的掌控深知其中利害關係。
朱祁鎮如此行事,並非毫無緣由,而是出於自保。然而,這卻犧牲了整個大明的根基。
“若我朱家還能見到於謙,必當厚報,此人之功不可磨滅!”
他仰天長歎,聲音中滿是深沉的惋惜與無奈。
他雖冷酷嚴厲,曾以鐵腕治國,卻也懂得忠臣之重。
於謙這樣的能臣,竟甘願舍身取義,這份忠誠,他自問也難以企及。
朱元璋緩緩坐下,伸手拂過桌案上的茶盞,久久未語。
心中那一抹愧疚與敬意,仿佛穿越了時間的長河,化作了一聲歎息,回蕩在寂靜的禦書房中。
即便冷血如朱元璋,也難以忽視這份無私之忠,亦忍不住心生敬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