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國和伍氏道緊趕慢趕,終於在正月初四到達昌化軍,這昌化軍下轄隻有2個縣,本來是州治,但因為宋製喜歡把邊遠或邊防之地的州稱為軍,元廷便仿宋製還是稱為昌化軍,沒有改為州,但實際上是個州城,而且是個不大的州。
這裡有個下百戶所,原先駐有3、40號兵丁,但自從元廷一輪又一輪的征兵開始後,這個小小的百戶所也未能幸免,雖然還沒在瓊州路大規模征兵,但是原有的駐軍卻都抽調的所剩無幾,這個百戶所,如今隻剩下10來個老卒在看守,更像是個十戶所。
昌化軍人口也不多,2縣加起來不過萬把人,加上縣、州3城中的黎人,也不過1萬五千人上下,黎漢混雜,這還是基本上沒有經過宋蒙大戰也未掃地為兵的地方,由此可見當年這瓊州路的荒涼,難怪被人稱為“海外蠻荒之地”。
初四晚上,這州城中卻是熱鬨非凡,原本城中隻有2、3千人,這天晚上卻聚了不下4、5千人,看得出,有不少人都是爬山涉水過來的,城裡張燈結彩,仿佛比過年還熱鬨,高建國看著有趣,於是跟伍氏道也信步走上街頭,看看還有不少酒肆商鋪開著張,兩人找了個小酒館坐下來,要了兩碟小菜,就著一壺酒,邊看邊閒聊。
須臾,夥計把酒菜送上來,高建國一把拉住那夥計,問道“為何今夜這昌化城中如此熱鬨”,夥計看了看二人“二位客官是從外地過來的吧,不過也應該有所耳聞啊”夥計有點奇怪道,“耳聞什麼,我二人是外地來的行商,卻是未曾聽說這昌化城中年關有什麼大事”高建國笑著說道。
“哦,原來如此,二位客官有所不知,咱們瓊州路黃道姑年前剛從那黎寨中返回,為保這瓊州路太平,不要在此征賦稅錢糧,同時保瓊州路今年風調雨順,決定依路府和昌化官紳父老的請求,特地在這昌化城為一路官紳百姓祈福;
已經搭建好了七七四十九座祈台,明日就要開始作祈福法事,一連3天哦”夥計說道,高建國點了點頭,又問道“是求祈哪幾位神靈”,“灶王爺、財神爺、福神爺、龍王爺和媽祖娘娘”夥計一說完馬上去招呼客人去了。
高建國也沒有再問夥計,隻是搖了搖頭,灶王爺、財神、福神和媽祖還說得過去,這龍王爺,難道還嫌這瓊州路的雨水不夠嗎,唉,這時代的人。
不過他更感興趣的是黃道婆,眼下顯然此人不光是後世流傳的紡織專家,而且在這瓊州路也是有相當影響的人物,隻是,這從江寧逃出的童養媳,如何成了這瓊州萬人敬仰的道姑,這倒是個有趣的事情,想到此,他更想與這從未謀麵的曆史人物一見了。
初五一早,昌化城中鑼鼓喧天,各色旗幟迎風飄揚,每座祈台前,都已供奉著要祭祀的神靈紙身,周遭的49個陶製香火盆裡,香煙繚繞,整個城裡,煙霧彌漫,人聲鼎沸,高建國嗆的眼睛都睜不開,在伍氏道的攙扶下一邊用手揮開煙霧,一邊順著人流往前擠。
過了好一會,感覺煙霧小了些,定睛向前看去,隻見49座祭台圍著一個主祭台,主祭台上,插著一麵大大的黑色星鬥旗,一個著金絲道袍和黑玉道冠的中年女道士正帶著幾個女徒弟,口中念念有詞,一會噴火,一會舞劍,一會燒紙,一會磕頭,倒也像模像樣,高建國笑著搖了搖頭,這玩的是哪一出啊,彆把人玩抽筋了。
不過,他看看周圍的人都一臉肅穆的表情,連伍氏道都是滿懷敬意的看著台上,知道此時的人還是很信這玩意的,該怎麼引起這道姑的注意呢,高建國沉思起來。
過了一會,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烏雲密布,高建國知道,這是因為這昌化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到處燒火燒紙,突然加高的熱量引來了海上的水汽,不過隻要滅掉火燭和燒紙,水汽馬上就會消散,畢竟這還是旱季,沒到雨季來臨的時候。
“龍王爺顯靈了”人群中突然響起一個男音,正是高建國,“已經祭過龍王爺了,如何現在才顯靈”一個道袍女弟子有些不信,高建國笑了笑道“龍王爺開始還沒接到祈福,等接到時已經遲了,隻好匆匆趕來顯靈,以示對道姑的謝意”。
“你是如何知曉”黃道姑身邊的一個親隨女弟子抽出劍來,顯然,高建國要是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這道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而周圍的官紳百姓,相信沒一個會上來勸解,連伍氏道都有些迷惑不解的看著高建國。
“因為小生年幼時也曾拜異人為師,對求雨之事略知一二,也略知與龍王爺溝通之事”高建國毫無畏懼,隨即又小聲吩咐伍氏道“你去弄些水來,這裡的事我能處理”。
“一派胡言,哪裡來的蠻子,攪了祈福大事,娘娘定稟明官府,將你這廝捉住,布袋沉海以祭龍王”那親隨道姑見高建國毫無懼色,聲色越發俱厲起來。
高建國拱了拱手“是不是真的,一試便知”又小聲對伍氏道說道“快去”,伍氏道對讓他去弄水有點迷惑不解,又對高建國的安危放心不下,小聲道“高哥”,“隻管按我說的去作,沒事的,去啊”高建國急道,伍氏道點點頭擠出人群走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