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世明的確是準備去一趟乾寧,因為既然海康和陸複宋(呂宋)的貿易點已經確定建立,那麼原先的貿易點兼情報點是怎麼回事,還能不能發展,就是一個大問題,呂世明準備先去澄邁了解下劉三的打算,再走陸路去乾寧,王文清聽說以後,也準備去一趟,主要是去看看他那個同年任之明,同時也去打點一下。
高建國的想法得到了彭成龍和呂世明的支持,但是彭成龍的擔心主要是工業社會的模式如何借鑒,畢竟,這裡連封建社會都不是,還是奴隸社會,呂世明的擔心是因為長期以來,暴秦的說法已經深入人心,采用暴秦的作法,是否會因為殘暴不仁而受到各方抵製。
高建國不這麼看,他仍然認為工業社會其實也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結果,除了工業化的外在現象,底子裡仍有許多傳統社會的痕跡,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借鑒呢。
當然,這其實是一種反向借鑒,並不是為工業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而去研究和借鑒曆史,反而是要用以後優秀的東西來倒推回來,對一個落後的社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至於秦製,高建國決定找吳海軍了解一下,反正自從彭成龍跟阿麥達成意見後,阿九上山來幫他一起練兵,他也沒有多少事了。
這樣,討論的人從3人增加到了4人,已經快占了委員會的半數,最後,經過2個晚上的探討,終於拿出了一個方案,不過,考慮到姚、李二人的利益,高建國還是決定先跟這二位通報一下,再在委員會上提出,因為翌日一早呂世明和王文清就要啟程,決定等到他們回來再開委員會。
在開委員會之前,高建國準備跟彭成龍一起去見見姚、李兩位。
正如高建國等人所料,姚、李兩人提不出什麼有真知灼見的反對意見,隻對他們和他們身邊人的權益的保證提出了意見,高建國跟彭成龍商量後,認為如果全部保證的話,會對廢除奴隸製造成一定的影響;
但不保證,那麼變革很可能進行不下去,權衡再三,大部分權益都得到了保證,儘管這意味著委員會的其他成員可能在經濟和生活上,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讓步,以儘量先滿足姚、李二人及其身邊人的權益。
不過,表決權還是一樣的,在委員會中商議事情仍是所有人平等,並不因為某些權益和待遇的問題而有不同,這也是高建國和彭成龍所堅持的,至於其他方麵的讓步,高建國和彭成龍相信,委員會的其他人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支持的。
在取得姚、李二人的同意後,高建國準備把方案起草出來,待委員會人員到齊後再宣布通過,然而,此時一個消息傳來,宣慰司的征糧指令下來了,小小的瓊州路,居然要征糧13萬石,雖然是明年夏收後一起征收。
剛進11月,海南島上還是秋高氣爽,第一寨三長老的部裡,一棟完全仿漢製的大院裡,昌化軍知州衙門的張管勾和百戶所的百戶正和三長老、六長老在一起喝酒,看得出,幾個人興致都很高。
第一寨早已漢化,隻是還打著個黎寨的幌子而已,不過大祭司和7位長老的權益卻沒有變化,某種程度上說,還是帶有奴隸製的深刻痕跡,隻是人身依附關係沒有那麼緊而已,處罰上也比山裡的黎寨稍顯仁慈些。
三長老漢名黃正前,字風台,六長老是他的堂弟,名黃正金,字昆奴,這寨子,實際上就是這7個長老的,至於那個什麼大祭司,更像是個吉祥物,除了在朝廷官員那裡露個麵,為黎寨爭取些優惠政策外,基本沒什麼權勢,地也沒有,連一般的生活支出,都要各長老勻一點所謂的“供奉”才能維持。
這寨裡,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是大長老、三長老和六長老,大長老年事已高,但是2個兒子很有出息,長子是讀書人,在前宋時曾考取功名,後來蒙元占據瓊州時,他並沒響應文相公的起兵號召,而是跟大多數官員一樣,立刻“改旗易幟”了,因他又是讀書人,於是,很受蒙元官府的看重,如今已是一路的主簿。
一路主簿已是從五品的官員了,又擁有實權,比之今天在這喝酒的什麼張管勾,無論品級還是職權,都不可同日而語,大長老的二兒子也在官府,如今是這儋州衙門的一名吏目,有這些關係,大長老儘管在財力上不是最強,但是在寨中說話卻毫無疑問是最有權威的。
三長老早年跑過行商,跟呂世明也認識,這人算是有些眼界的人,因為會處理與官府的關係,生意作的還是不錯的,這人最大的毛病是見風使舵。
前宋時,昌化軍的同知跟他關係甚好,他做生意這位可以說是百般關照,但是蒙元來後,這同知響應文相公號召,意圖在昌化秘密招兵相應,結果沒想到這位行商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就跑到蒙元官府告密,最後恩人全家被戮,上演了一出“忘恩負義”的現實活劇。
不過,也因為他擅於見風使舵,蒙元官府他也打點的很好,這第一寨對外的生意,幾乎全被他壟斷了,所獲巨利,貿易點遍布瓊州、雷州、廣州諸路,算是這寨裡財力最強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