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山前線,石田和新兵衛的大軍,因傷亡慘重,在一個多月前才翻過和歌山,開始想利用地勢一下衝垮元軍的第一道防線,但是,很快碰的頭破血流。
且不說元軍設防周密,鹿柴、陷坑遍布,柵欄和寨牆也築的極為牢固,重箭、長槍、刀車、震天雷更是嚴密到蒼蠅都難以飛進,就那個倒半圓的陣型,就讓倭軍吃夠了苦頭。
石田等人開始還是比較謹慎的,在高處就看到了這種陣型,準備先召集將領們開會商討一下,但是大家經過血戰,終於擊垮元寇,跨過了和歌山,都很興奮,絕大多數人認為隻要衝擊一下,借地勢之利衝垮元寇的這第一道防線是沒有問題的。
新兵衛因為已經探知到元寇在這第一道防線駐守的兵力並不多,主要防線設在20裡外的第二道,所以也認為借地勢之利一下擊垮元寇的第一道防線不成問題,石田儘管謹慎,還是同意了大家的意見。
不過,出於對剩下不到3萬禦家武士的保全考慮,他隻出動了3個藩的藩兵萬餘人及萬餘足輕,也是想看看這個倒半圓的陣型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種倒半圓的陣型在中國古老兵書中有過記載,又稱“卻月陣”,本是專門對付騎兵的,南北朝時的陳慶之、五代時的郭威、柴榮等,都曾用此陣型,大破北方鮮卑、契丹的鐵騎,不想今日用在這山腳下的防線中,竟也頗奏奇效。
3個藩的藩兵從山上呼嘯而下,但除了陷兵坑、鹿柴、竹簽和刀車外,並沒有什麼人的阻擋,不過,移開這些障礙物也是費了不少的時間和力氣,等到全部打開通道,藩兵和足輕一個個汗流浹背,士氣急劇下跌。
剛有2個藩的藩兵進入半圓陣內,入口處忽然喊殺聲四起,3000多元軍精銳傾巢而出,很快便把正準備進入圓陣的剩下一個藩的藩兵和足輕殺散,隨後封閉了入口。
現在,數千藩兵在圓陣內,雖然元軍內部防守將士隻有不足3000,還不到進入藩兵總兵力的二分之一,但是全部都是堅固的柵欄和新築起的寨牆,加上大盾的防護,可謂風雨不透,隨後,元軍重箭齊發,猶如死亡之雨。
這些衝進來的藩兵沒有帶任何的攻城器械,甚至重兵器都很少,一下陷入了絕境中,衝到近前的,馬上被元軍的長矛刺穿,衝到入口處的,被等候在那裡的3000多精銳元軍用彎刀、重箭和大盾趕了回去。
“噝”站在高處的石田倒抽了一口涼氣,他終於看出這“卻月陣”的可怕之處了,這根本就是等著對方進攻,然後趁勢合圍的戰術,幸好對方兵力不足,否則,這三個藩的藩兵和足輕早完了。
他給新兵衛使了個眼色,新兵衛馬上帶著2個大番役和上萬禦家武士衝了上去,洪茶丘見敵軍勢大,己方兵力不足,馬上下令放開了口子,撤回入口處的精銳,將絕大部分兵力集結在柵欄和寨牆內。
這種戰術,很顯然倭軍短時間是難以攻破的,因為他們翻越和歌山時,重型器械基本上都沒帶過來,石田和新兵衛決定暫停進攻,利用兵力優勢,逐步分割包圍這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自從大軍隨忻都、洪茶丘、金方慶等人翻越和歌山後,隻留了1000人防守,但洪茶丘把在主峰和山腰撤退的部隊全部集結了起來。
雖然主峰部隊損失慘重,山腰的部隊也有損傷,但總兵力仍有約5000人,加上原先防守的1000人,洪茶丘有6000餘人防守第一道防線。
不過,消息也很快傳到了忻都那裡,忻都已經知道淮王的大軍開拔了,快的話,半月就能趕到這裡。
既然“卻月陣”有效,阻擋了近9倍於洪茶丘的倭軍,他跟諸將商議後,決定將目前守在第二道防線的約元軍分為3部分,8000人繼續留守並等待淮王大軍的到來,8000人守護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的通道,2000多人去增援洪茶丘。
不過,石田和新兵衛是不會再從正麵攻擊第一道防線了,他們留下藩兵和1萬多足輕跟洪茶丘對峙,率領近禦家武士和5000多運送糧草輜重的足輕向連接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的通道發起猛攻。
不過,石田的謀劃早在忻都和洪茶丘的考慮之內,洪茶丘還有600親軍一直沒投入戰鬥,就在監視通道,石田攻擊失利後,洪茶丘料到石田很可能會采用分割包圍戰術,切斷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的通道,所以馬上把原先攻擊入口的3000多精銳元軍調往了通道。
通道內洪茶丘的部隊,達到約4000人,加上忻都又派來的8000人,兵力達人,至於防守防線的兵力,原有2000多人,忻都又加派了2000多人,共計4000多人,一時半會也是夠用了。
禦家武士的攻擊異常凶猛,雖然元軍防護通道的人也基本都是精銳,而且這裡地勢平坦,還是有利於元軍集中作戰的,但兵力上的巨大懸殊,仍然使得元軍傷亡慘重,通道幾次都差點被切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