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總管府的傳令官來到邊境張賢元軍寨,把這個指令傳達給張賢元等人時,伍氏道、陳五郎、李正金、路夷等人都是麵露喜色,張賢元儘管故作麵無表情,但是內心還是欣喜的。
隻5年半時間,從百戶直接升至下萬戶,這在蒙元軍中,尤其是漢軍中,算是奇跡了,要知道,張賢元本是放歸的前宋軍,雖然後來因戰事頻繁,以副百戶的官職重新入伍漢軍,但他的戰功和資曆並不高。
資曆就不說了,戰功方麵,他雖然屢次參與平定白蓮教匪,又參與剿平了西南夷的叛亂,但那都是跟隨作戰,從來沒有獨當一麵過,因此,這種升遷,的確有些太快了。
不過,眼下不是去考慮這些的時候,眼見出征在即,如何趕緊把另外3個千戶的兵馬整頓起來,作好出征準備,才是正事。
彭成龍顯然沒有這幾人那麼開心,而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等傳令官走了,彭成龍跟眾人說道“大家先彆高興地太早,這3個千戶的兵馬情況,我們並不了解,跟他們官長也不熟,如何儘快整合,才是大事,我估計,我們最多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月”眾人吃了一驚,這麼短的時間,要整合這至少3000兵馬,而且原先都不熟悉,如何整頓呢,如果整頓不好,那就是烏合之眾,搞得不好,把自己辛辛苦苦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這1200精銳兄弟全送掉也不是沒有可能。
怎麼辦,大家的目光都投向張賢元和彭成龍,彭成龍想了想道“這樣吧,這兩天我跟玉田、伍氏道和陳五郎先去各軍寨看看情況,李正金和路夷留在營中,處理一應日常事務,如果人手不夠,就從下麵把在帶兵的小順子一起找來千戶所幫忙”,眾人都點了點頭。
彭成龍隨即走出軍帳,拿了件蓑衣披上,翻身上馬,隨即衝進夏日的風雨,張賢元、伍氏道、陳五郎也連忙走出軍帳,帶上10名親兵,騎上劣馬,披上蓑衣,消失在黃昏的風雨中。
3天後,彭成龍和伍氏道回到了大帳,又過了一天,張賢元和陳五郎也回來了,整個情況說不上好,但是也沒差到哪去,其實這世上的事大抵如此,好是不好,但壞也壞不到哪去,關鍵是看你怎麼去看待和作為。
你如果看到好的一麵,積極進取,儘力使好的一麵擴大,那事情大概率會向好的一麵發展,你如果隻看到壞的一麵,乾脆躺平等著天上掉餡餅,那大概率會變得越來越差。
除了張賢元這個上千戶所部1200精兵外,徐萬戶這裡還有3個千戶,其中2個下千戶,1個中千戶,2個下千戶各有兵600—700人,馬匹1個有百餘匹,一個有幾十匹,中千戶有兵800餘人,馬100餘匹。
僅從賬麵上看,徐萬戶雖隻是漢軍的1個下萬戶,但所轄兵力也達到了3300餘人,戰馬和騾馬約400匹(張賢元這裡有150餘匹馬),還是不錯的,當時的漢軍一個下萬戶,能擁有如此多的兵力和馬匹,可見確實是漢軍精銳。
但是精兵和訓練水平就不敢恭維了,2個下千戶的1300餘人,本是準備擔任後勤輜重任務的,兵員打底都是些老弱,訓練幾乎沒有,跟烏合之眾差不多。
中千戶的800多人,倒是青壯居多,但也不能說是精兵,主要訓練不夠,不要說像王濤、吳海軍以及在這裡的張賢元、陳五郎等人的練兵方法了,就連元軍基本的訓練都沒達到。
經過協商,彭成龍和張賢元決定把那1300烏合之眾淘汰300,剩下的1000餘人編成一個千戶所,加緊訓練,雖然不能達到精兵的程度,但至少要達成正規元軍的訓練強度。
至於中千戶,張賢元和彭成龍也決定抓緊訓練,力爭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裡,把這800多人訓練的跟自己的1200精兵基本一樣的水平。
方案報到總管那裡,這總管儘管是個從4品的大員,但是聽說張賢元等人的兄弟劉德富就是目前新涼茶的製作者,頗受殿下賞識,已經派駐西部元帥府任職;
他哪裡不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係,雖然劉德富還隻是個名義上的從6品醫官長,但是這總管何等聰明,張賢元報上的方案看都沒看,就批準了。
接下來就是有點狗血的劇情了,先處理2個下千戶,張賢元、彭成龍、陳五郎和伍氏道等人經過協商,將1個姓黃的千戶留下,但是降為副千戶,由陳五郎代理千戶之職,從1200本部精兵中抽調100人隨陳五郎一起接管並訓練這支部隊。
另一個韋千戶,對不起,隻能讓他回總管府去謀份差事,這韋千戶也是老實人,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事已至此,無可更改,隻能帶著幾個親兵前往總管府報到。
但是那個中千戶就不一樣了,跳起來帶著幾十個親兵反抗,甚至鼓噪眾人,彭成龍本著“治亂世須用重典”的原則,經過張賢元同意後,先是與那個王千戶虛與委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