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間,清平縣城被盛夏的驕陽炙烤著。晌午時分,日光如烈火般傾灑,街道上寥寥無幾的行人都匆忙地躲避著這熾熱的陽光,唯有一個身著破舊道袍的身影,不緊不慢地踱步其中。他,便是雲遊四方的清風道士。
清風道士手中搖著一把破蒲扇,本想尋一處安靜清涼之地歇腳,卻見前方匆匆走來兩人。這兩人衣著整潔,一看便是大戶人家的家仆模樣。他們行至清風道士麵前,“撲通”一聲雙膝跪地,恭恭敬敬地行了個大禮。
原來,清平縣城的知縣周崇的獨子周寧生了怪病,遍尋名醫卻毫無頭緒。聽聞清風道士醫術高明且神通廣大,周崇便特命家仆前來懇請他前去診治。
周寧少爺所患之病,極為怪異。他既不發燒,也不畏寒,可皮膚卻異常敏感,哪怕是最輕微的觸碰,甚至連衣服都不能穿,隻要一接觸皮膚,就疼得他冷汗直冒、哇哇大叫。正值炎炎夏日,他還能勉強忍受,可若是到了秋涼時節,這病定會更加難熬。周崇為了兒子的病,幾乎請遍了城內所有有名的大夫,然而這些大夫麵對周寧的怪病,都隻是搖頭歎息,毫無辦法。家中仆人也四處求神拜佛,日夜誦讀經文,病情卻依舊毫無起色。
清風道士神色平靜,開口問道:“這病是從何時開始的?”其中一個家仆連忙恭敬地回答:“五天前,少爺覺得天氣酷熱難耐,便脫光了衣服,走到後花園的荷花池邊乘涼,後來不知不覺睡著了。等醒來後,就覺得渾身難受,緊接著就得了這個怪病。”清風道士微微點頭,示意家仆在前帶路,一同前往後花園查看。
踏入周府的後花園,清風道士不禁暗自咋舌。隻見園內亭台樓閣錯落有致,飛簷鬥拱間儘顯精致,龍鳳雕刻栩栩如生,玉飾欄杆在陽光下閃爍著溫潤的光澤,處處彰顯著奢華與氣派,這般豪華奢侈的景象,實在令人驚歎。
清風道士來到荷花池邊,幾棵高大的柳樹鬱鬱蔥蔥,枝葉繁茂,投下一大片清涼的綠蔭。他在周圍緩緩踱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仔細觀察了一番,隨後若有所思地返回廳中。
回到廳裡,清風道士吩咐家仆拿來筆墨紙硯,為周寧少爺開了一劑藥方:“準備糯米三擔,仔細淘洗乾淨後蒸熟,製成拳頭大小的飯團,連續製作三天,少爺的病便可治愈。”
周崇擔任知縣已有數年,這些年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府中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幾擔糯米對他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家中仆人眾多,分工明確,當天下午便依照吩咐將糯米蒸熟,搓成了一個個飽滿的飯團。
周崇滿臉疑惑,小心翼翼地問道:“清風道長,這些飯團該如何使用呢?”清風道士雙手負於身後,神色莊重地說:“少爺的病乃是邪毒入侵所致,每日用這三擔米飯團行善積德,以善德之力驅散體內的邪惡之氣,方能保平安無虞。”
此時,清平縣城正遭遇嚴重的饑荒,百姓們食不果腹,街頭巷尾滿是麵黃肌瘦的饑民,餓殍遍野,慘狀令人痛心。
清風道士便讓周崇在縣城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彆設攤,發放飯團,凡是衣著破舊、一看便是窮苦百姓的,每人發放四個。
糯米飯團就這樣連續發放了兩天。到了第三天,清風道士吩咐留下兩個飯團,其餘的仍按照之前的方式繼續發放。發放完畢後,他拿起這兩個不冷不熱的飯團,穩步走進周寧少爺的臥室。隻見他動作輕柔,拿著飯團在周寧的全身上下輕輕擦拭,一遍又一遍。說來也神奇,這飯團擦上去的時候,周寧不僅沒有露出痛苦的神色,反而眉頭舒展,嘴角微微上揚,看起來十分享受,嘴裡還不時發出舒服的喟歎。
其實,周崇的兒子周寧患的並非什麼疑難怪病,病因就出在那幾棵柳樹上的刺毛蟲。盛夏時節,柳樹枝繁葉茂,刺毛蟲大量滋生。這些刺毛蟲在太陽的暴曬下,身上的刺毛紛紛脫落,飄飄揚揚地灑落下來。周寧脫光衣服躺在柳蔭下乘涼睡覺,刺毛悄無聲息地落在他的身上。這些刺毛極其細小,肉眼根本難以察覺,普通的擦拭清洗根本無法去除,而溫和軟糯的糯米飯團卻能將它們牢牢粘住,所以用飯團擦拭後,周寧身上的不適便立刻消失了。
周寧的病很快就痊愈了,周崇對清風道士感激涕零,不僅送上了豐厚的謝禮,還在城中大肆宣揚清風道士的神奇醫術和濟世救人的善舉。
然而,清風道士對這些身外之物毫不在意,他婉拒了周崇的禮物,隻留下一句“善有善報,望大人今後多行善事,造福百姓”,便又踏上了他雲遊四方的旅程。
經此一事,清風道士的名聲在清平縣城乃至周邊地區傳得更廣了。百姓們對他敬佩不已,每當遇到困難,都會想起這位慈悲為懷、智慧過人的道士,期待著他能再次降臨,為大家排憂解難。
而清風道士依舊身著那身破舊的道袍,手持破蒲扇,在世間遊走,用他獨特的方式,懲惡揚善,救苦救難,留下一段又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