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官不言,還叫什麼言官!
如此彈劾,占理占法,李太後還真不能罷黜他們。
很快。
這些奏疏便傳到了內閣。
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看到這些奏疏後,嘴巴都快被氣歪了。
他們根本沒想著派人去調查此事的真偽。
依照他們對這位老外戚的了解,做這樣的事情,完全符合他的作風。
“這個老東西,好好安享晚年不好嗎?非要鬨出此等幺蛾子,這類醜事,讓陛下如何看?”呂調陽生氣地說道。
“唉!丟人啊,作為同鄉我都覺得丟人!太俗了!太下流了!”張四維無奈搖頭。
張四維與武清伯李偉乃是同鄉,昨晚也收到了名帖。
但他知李偉格調不高。
宴席之上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堪入目的畫麵,故而便推脫未去。
二人互視一眼,然後看向一旁麵色嚴肅的張居正。
張居正兩手一攤,道“內閣無法票擬此事,命人直接交給陛下與太後吧!”
呂調陽和張四維認可地點了點頭。
這種事情,隻能小萬曆來做主,是大義滅親還是息事寧人,都應先聽一聽小萬曆的想法。
內閣站在幕後,後發製人,方為良策。
……
此刻,翰林院,檢討廳。
一份帶著墨香的民間小報在王祖嫡、趙用賢、劉克正、劉楚先、沈念五人手中傳遞著。
五人看完後,都感覺到臉頰發燙。
昨晚武清伯李偉營造的香豔場景,比“金蓮杯”都令人更難以啟齒!
這時。
趙用賢捋須開口道“諸位,你們覺得陛下會如何處理此事?”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召入宮內,訓斥一頓。”劉楚先想都不想地回答道。
王祖嫡微微皺眉。
“此等行徑,與禽獸何異?外戚亦不可免罪,若隻是輕懲,我必上奏反對!”
劉克正無奈一笑,道“這可不是一般的外戚,那是太後的親父,陛下的外祖父,誰能將他重懲,張首輔敢嗎?”
“怎麼不敢?為何不敢?四位,我建議大家一起撰寫奏疏彈劾武清伯,此等外戚,必須除之!”趙用賢說道。
當下朝堂。
科道言官是彈劾官員的第一梯隊,翰林院是第二梯隊。
一旦科道言官死諫不成,就要由翰林院引經據典式的去上諫了。
劉楚先搖了搖頭。
“不可。若讓武清伯受到重懲,除非閣老們在陛下麵前堅持。但張閣老需要李太後的支持,我覺得,閣老顧全大局,為新政變法著想,定然不會重懲他!”
“謬論!”
“新政變法,不存在誰需要誰的支持,所有事情都必須建立在《大明律》之上!”王祖嫡說道。
“幼稚!若全依《大明律》治國,那就應請海剛峰入閣,擔任首輔,大明才能迎來盛世,閣老們願意嗎?百官們願意嗎?”劉楚先高聲道。
“一派胡言!海剛峰未能入閣,乃是因胸中無治國良策,難道是因他事事較真,遵循《大明律》嗎?”
“諸位,你們捫心自問,你們的父親做出此事,你們不徇私護短嗎?”
……
檢討廳內,眾檢討激烈地論辯起來。
此乃常態。
不僅是翰林院,其他衙門的官員為了爭論事情也經常吵架,甚至打架。
大約半個時辰後。
吵得氣喘籲籲的趙用賢看向沈念,問道“子珩,你如何想?”
沈念想了想,道“先看內閣如何處理,若不嚴懲,我便也上奏彈劾!”
史官的本職就是直言。
至於那些彎彎繞繞,如何考慮利弊得失來處理此事,乃是內閣的事情。
聽到此話,王祖嫡、趙用賢頓時樂了。
他們尤為喜歡沈念這股勁頭。
一旁,劉楚先眼珠一轉,道“子珩若上奏彈劾,我也上奏彈劾!”
劉楚先做事八麵玲瓏。
他覺得當下跟著沈念走,前途有光,準不會錯。
……
禁中,後宮。
李太後看罷內閣呈遞的彈劾武清伯的奏疏後,氣得兩眼噙淚。
她想了想,率先道“不能讓陛下看到這些低俗的細節,立即命人撰寫一份刪減版的文書,交由陛下閱覽。”
“是。”馮保迅速點頭。
很快。
小萬曆便看到了他那個看上去尤為憨厚老實,一笑就露一口黃牙的姥爺做出的醜事。
文書之上,揚州瘦馬、前廳宣淫等內容細節,雖然都是一兩句話略過。
但已十三歲的小萬曆,畢竟也是看過閒書,和一些小宮女交流過一些秘事的。
外加他的想象力很豐富。
對看不到的實情,內心想象得更加誇張。
小萬曆知曉,李太後本來就因家族羸弱而覺得無依無靠,若重懲武清伯,她定然不悅。
故而便他便一臉認真地說道“此等事情,全憑母親與元輔做主!”
李太後想了想後,告知內閣,先將此事壓一壓。
此乃遇到一些棘手政事最常規的處理方式。
李太後想著將科道言官們的脾氣壓一壓,將民間輿論壓一壓,再商量商量對策,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依照馮保的能力,隻要內閣不參與,他還真能將白的變成黑的,甚至在夜晚將每個彈劾的科道言官們都罵一遍,威脅一遍。
然而這一次,事情出奇的難辦。
或許是百姓的獵奇心理作祟,武清伯宴飲召瘦馬的消息,迅速在民間傳開。
有板有眼,甚是詳細。
百姓們自然而然地便將那些他們見不到的香豔場景與他們看過的香豔話本所對照。
……
翌日,天剛剛亮,左都禦史陳瓚便帶著一眾科道言官來到了內閣。
他們請求內閣立即依照《大明律》,票擬他們所奏之事。
張居正以公務繁忙為由,並未曾見他們。
一眾科道官們也玩起了混不吝,全都聚集在內閣值房外。
不多時,外麵傳來他們洪亮且憤怒的聲音。
“此等外戚,若逢太祖之世,早已剝皮楦草!”
“外戚犯罪,內閣若是不查,便請陛下出麵交待清楚!”
“自古以來,外戚犯罪,必須重懲,古來多少教訓,難道都忘了嗎?”
“我等以命死諫,不重懲,我等便鬨到大明列祖列宗的牌位前!”
“今日必須給出一個交待,不然我等絕不答應,請閣老出來務必給出一個交待!”
“此事已傳到民間街頭,若瞞,能瞞得住天下百姓的悠悠之口嗎?錦衣衛能將知情者都抓走殺掉嗎?”
……
注“十九日,聖母慈聖皇太後令旦,上禦皇極門,百官致詞稱賀。”出自《萬曆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