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或許是,後來的人怕動了前麵的人先擺上的貢品,人家若不高興,引起糾紛來就麻煩了吧。
要不就是感到從菩薩麵前往下撤東西,既不恭敬,撤下來的東西又不知道怎麼處理。
想了半天覺得無非就是這幾個方麵的原因。
總之,不是大家不想動、不願動、舍不得動,而是不敢動。
古蘭作為發起人、始作俑者,是既不怕菩薩怪罪,也不怕彆人不高興的。
至於撤下來的東西,那就是垃圾了。垃圾還能怎麼處理呀,扔掉唄。
於是,她作為第一個擺供的人,變成了撤供的義工。
每次她看到貢品多的擺不下了,就不辭勞苦的把最前麵的那些不新鮮了的撤掉。
再把後麵那些新鮮的,一層層挪上去。
撤下來的東西,她就用來上供之人遺棄的編織袋、方便袋裝起來,提到不遠處的一個草坑裡扔掉了。
為了保護環境,打算等積攢多了,帶工具上來把它掩埋掉。
說來也怪,菩薩麵前的貢品沒有動的,古蘭扔在坑裡的垃圾,卻是每次連夜被清理的乾乾淨淨。
這倒省了古蘭好多事,每次隻是把剩下的垃圾袋收集起來,帶回去投放在垃圾箱裡了事。
自從古蘭按照自己的標準,有序的撤換菩薩麵前的貢品之後,菩薩麵前又井然有序了。
古蘭看著菩薩像是很高興,自己也覺得很舒心。
更重要的是方便了來供奉的善男信女。
在這之前,那些來上供的人們,每次都犯掂對。
想往前擺吧,前邊滿滿當當的,擺不下。又不敢給人家動。
擺在後邊呢,覺得菩薩用起來不方便。也怕菩薩用不上,枉費了自己一片苦心。
現在菩薩麵前就保持著那麼兩三道供,菩薩肯定都能看得到,也能夠得著。
自己擺上的供是最新鮮的,又是最精美的,菩薩當然要品嘗品嘗了。
這樣來一趟,意願達成,也就心安了。
這樣來來往往的人就多了起來,菩薩麵前的貢品也就水漲船高,享用不儘。
由於古蘭儘心儘力的打理,那菩薩麵前則一直是繁而不亂,相安無事。
大家有禮有節的祈求者、接受者菩薩的賜福。
一時間,這個帽簷似的小岩洞,成了這個地方不可多得的公眾場所。
這是古蘭沒有料到的。
她也沒料到,她沒料到的更大的事情還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