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峰娛樂那邊的具體情況,在坐的隻有劉周和張昭清楚,然後再加一個還不在這的嘉禾集團財務總監。
因為那邊的獨立性很強,除了嘉禾國際幾乎和集團內其他分公司沒有交集,再加上資金也很難轉移過來,所以頂峰娛樂看起來和集團公司聯係很少。
不過頂峰娛樂雖然獨立性強,但也不是說讓其放任自流。
公司的具體經營當然還是交給總經理愛德華茲,這位劉周從獅門影業挖過來的職業經理人,還是很得力的。
但必要的財務監管還是很有的,劉周不僅請來了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進行審計和避稅,同時公司內部的財務部門大部分人員也都是嘉禾集團這邊安排的。
除此之外,不少行政部門的人也有不少是嘉禾這邊安排過去的。
在製片以及宣發這種專業上的事情,主要還是聽愛德華茲的安排,這也算是對他的信任,而且這裡畢竟是在北美,聘用鬼佬也更能打開局麵。
但是嘉禾在行政財務上的安排也不是說就不信任人家,這是非常正常的行為,任何一家公司都會這樣安排。
而且更多的是,他們不僅在行政部門會安排自己人,在最核心的製片和發行部門更會安排自己人。
所以愛德華茲麵對劉周的安排不僅不反感,還非常高興,好萊塢這邊沒有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但他就是這種感覺。
因為他不用擔心掣肘,可以全力展現自己的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經營公司,畢竟頂峰娛樂最核心的部門還得是製片和發行。
所以愛德華茲對於劉周還是挺感激的,畢竟不是誰都有機會遇到這麼好的老板。
這幾年他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今後就算是不在頂峰娛樂工作了,他也有了一份非常不錯的履曆。
甚至以現在頂峰娛樂的發展勢頭,他都有很大機會成為好萊塢七大之一的掌舵人。
頂峰娛樂是不錯,但是和好萊塢七大相比就有些相形見絀了。
如果真能成為好萊塢七大的總裁,那才是真正好萊塢最有權勢的人物。
而且不僅如此,如果能在七大總裁的位置上乾出不錯的成績的話,也是有可能以此為跳板,成為背後傳媒集團掌門人的。
之前可是有不少這樣的例子,華納、派拉蒙總裁一躍成為時代華納以及維亞康姆總裁。
現在的傳媒集團可都是世界級巨頭公司,如果能成為傳媒集團總裁,那就不僅是好萊塢,就算是在北美也算是一個權勢人物。
當然愛德華茲隻是這樣暢想過,要想成為傳媒集團掌門人可不是那麼容易的,能從好萊塢跳過去的無一不是人傑。
他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好好經營頂峰娛樂,然後有朝一日能夠收到好萊塢七大的總裁offer。
劉周當然也沒想過能夠一直留住愛德華茲,這在北美是不太現實的,人往高處走是本能。
二十世紀最強職業經理傑克.韋爾奇這種在北美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很少有一個人能夠在一家公司待二十多年。
而且傑克.韋爾奇能夠在通用電氣待二十多年有一部分原因是通用電氣可是北美最牛筆的公司,不說其影響力,它曾經也是北美市值最高的公司。
所以就算是他跳槽,也未必有更好的選擇。
而比頂峰娛樂強的公司就多了,所以也不可能說一直留著愛德華茲,除非給他股份。
雖說他為頂峰娛樂創造了不少的利潤,但是在股份上劉周還是比較吝嗇的,他願意給愛德華茲發豐厚的獎金,但是股份不可能。
在劉周心中的定位,愛德華茲也隻是職業經理人,頂峰娛樂能夠發展地越來越好,其實也算是彼此相互成就。
他帶給公司利潤,公司也可以成為他的跳板送他上青雲。
至於愛德華茲離開之後,說句難聽點,好萊塢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有不少,到時候頂峰娛樂也不算小公司了,也可以從容挑選。
其實劉周剛收購時的頂峰娛樂在好萊塢也不算小公司,也是兼具發行能力的二線電影公司。
那個時候招聘公司總裁的話,也會有大把的人來應聘。
但是當時劉周正好和愛德華茲相熟,也清楚他的能力,更加知根知底一些,所以才選擇他。
更不要說現在頂峰娛樂都已經是可以和新線相提並論的電影公司了,新線在獅門崛起之前可是號稱好萊塢七大之下最強二線電影公司。
就算是現在實力也同樣不俗,雖然已經被華納收購了,但是獨立性很強,不過現在華納已經開始慢慢收權了。
頂峰娛樂去年的成績令整個好萊塢矚目,所以有些媒體將其和新線放在一起比較。
如果真比較起來頂峰娛樂肯定是有所不如的,新線的底蘊就不是頂峰娛樂可以比擬的。
不過現在有媒體將兩家公司放到一起比較,這也說明頂峰娛樂的影響力確實已經越來越大了。
所以在愛德華茲離開以後,再找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其實也不是非常難的事情。
但這一切都還早,現在彼此雙方也還在合作的蜜月期,愛德華茲不將頂峰娛樂帶到再上一層樓,他是很難受到好萊塢七大的青睞的。
所以目前劉周對他也很放心,不過畢竟嘉禾集團和頂峰娛樂相隔了一個太平洋,他也很少待在北美。
儘管他安排了不少人,但肯定也有鞭長莫及的地方。
像一些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牟利的情況肯定是有的,而且肯定也無法杜絕,但隻要不是太過分,然後公司能夠交出一副出色的答卷,劉周也不會太計較。
最起碼以愛德華茲為首的製片和發行團隊還不敢做出太過分的事情,一些貪汙的事情也無傷大雅,這在任何大公司都是存在的情況,隻是嚴重與否罷了。
其實在好萊塢,管理層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牟利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剛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因為電影行業還是有一定的專業性的,不懂行的人剛進來很容易被坑地很慘,最明顯的兩個例子就是鬆下和索尼。
八十年代末,因為日元的急劇升值,讓一本企業頓時變得財大氣粗起來,他們大肆在漂亮國購買知名物業收購企業,號稱買下了半個漂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