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理科大學,報告廳中。/br這裡專家們頓時議論紛紛。/br他們議論的是【細胞替代測試】與【身體粉碎測試】。/br細胞替代測試,是緩慢進行替代,到最終【我依舊是我】。/br而【身體粉碎測試】,是一瞬間完成粉碎的,作為【我】的連續性已經中斷了。/br漸漸的,報告廳中安靜了。/br全部專家都在思索【連續性】。/br仿佛貫穿真相的便是【連續性】的真諦!/br華雲峰看向台下,緩緩開口,“其實我已經理解了。”/br正當華雲峰即將開口解釋時,大熒幕內的江哲,提前開口解釋。/br“其實!”/br“細胞替代測試能夠讓你們依然是你們,因為替代的過程是逐步發生的,如之前所說:是一個一個細胞發生的。”/br“而我之前說的【身體粉碎實驗】是一瞬間完成的,這直接說明了瞬間傳送機不是【傳送機】而是殺人機器。”/br聽完這些,老馮好奇地看向華雲峰,“殺人機器,他為什麼這麼說,真的是殺人機器嗎?”/br華雲峰繼續解釋:“因為京都的你和蘇市的你,你們二人之間沒有連續性。”/br“你可彆忘了,殺人機器在粉碎你的瞬間,便是擊潰了你。”/br“一旦你被擊潰了,你的【連續性】也就消失了。”/br老馮又問:“那京都機器需要5分鐘組成的蘇市江哲,又該怎麼解釋?”/br華雲峰搖了搖頭,“不是這樣理解的;【連續性】跟蘇市江哲與京都江哲的前後5分鐘的【時間】之間沒有任何關聯。”/br“殺人機器,就是一瞬間使用激光粉碎了你,然後把你重組。”/br“就算機器不將你5分鐘後在京都重組。”/br“它也可以在5年,50年,乃至500年後將你在京都重組。”/br“江哲口中的【連續性】,指的不是【時間】,而是一種狀態。”/br聞言,老馮先是一愣,而後恍然大悟,“所以江哲說的這個連續性,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不是內在與外在的體現,隻是一種主觀上的認知?”/br正當華雲峰開口時,被江哲又搶先一步開口,仿佛心有靈犀地在回答老馮的問題。/br“是的。”/br“連續性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物質,它隻是一個狀態。”/br“在數學裡,【連續性】是指一種持續的、不間斷的狀態或特點。”/br“當你,我,他,我們無論將大腦如何移動,或者粉碎再重組。”/br“抑或再把大腦數據傳送去另一個新大腦的時候。”/br“其實這些要素都並非單獨成立的,而是一起組成了一個連續的存在。”/br“通俗易懂的便是,我,此時此刻,我就居住在我的大腦裡。”/br“但凡有個外力強行把我的意識數據完整無好的從大腦裡抽出來,再通過一些手段放到彆人的身體裡...”/br“那時候的,我,其實已經不是我了。”/br“為什麼?”/br“還是那句話,在任何外力的影響下,它都已經破壞了【我的,連續性】!”/br隨著江哲的解釋落下,現場老中青教授們頓時恍然大悟。/br理解了真相後的專家們,仿佛如獲新生。/br隻有華雲峰一臉茫然,江哲怎麼說了我想說的?/br難道我跟他心有靈犀了嗎?/br“他說的是對的;在數學裡的【連續性】屬於一種持續的、不間斷的狀態。”/br“沒錯,哪怕現在麵前有條河,它風平浪靜,我在水麵丟下一顆石頭,石頭所濺起的漣漪席卷了四周;它也不再是原來的河了。”/br“對對對,任何外力乾擾,都是在破壞那個個體的連續性。”/br“這不就是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還有克拉底魯說:‘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麼?”/br“沒錯,正是如此!”/br或許專家們已經懂了。/br但觀眾們已經急得抓耳撓腮,感覺雲裡霧裡的。/br“日啊,連續性到底是什麼東西啊?”/br“我隻知道一個物體連續運動的狀態,叫連續性。。但好像解釋不了江哲口中的【連續性】吧?”/br“你問我我問誰去?”/br“...”/br其實江哲也知曉。/br許多人難以理解【連續性】。/br為了照顧更多的人,趁著這點時間,繼續深入的用例子進行形象的解釋。/br“我再舉今天最後的例子。”/br“這點內容也不必留在問答環節。”/br他抬手看了一眼腕表,距離時間結束還有5分鐘,接下來便進行問答環節了。/br“我有個朋友,他叫汪林,他曾經有位祖父。”/br領導會議室內,汪林一臉迷惑,“又拿我舉例子了?”/br監控室內,老汪也是一臉迷惑,“他拿我爸舉例子乾啥,我爸已經死了5年了啊!”/br“我之前跟他私底下聊天的時候,有聊到過他的祖父也就是爺爺。”/br“5年前,他祖父還在世的時候,經常說些胡話,有時會清醒,也會與19歲的大學生汪林嘮嗑。”/br“他祖父的記性不太好。”/br“有一次,他在老家指著斑駁的土牆上的一張祖父他自己6歲時青澀可愛的孩童的照片,說——”/br“【那個是我】”/br江哲輕輕點頭,“是的,那位祖父自然沒說錯。”/br“但是,他要說照片裡那個六歲小男孩和他麵前這個九十多歲的老人是同一個人,這句話難道不逆天嗎?”/br“在我看來,這一老一少,老年版的祖父和6歲的祖父之間,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共同點!”/br“物理上來說,他們可完全不一樣,那個6歲小男孩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死了幾十年了,對吧?”/br“科普一下:人體更換一次細胞周期大約為120~200天左右,大約每6~7年全部更新一次。”/br稍微一聽,還挺有道理。/br不論是專家抑或觀眾們都覺得有些突兀,感覺有些怪怪的。/br事情,仿佛沒有他們想的那麼簡單!/br“至於老祖父與小祖父的性格。”/br“大部分肯定不一樣了,但隻會保留些許同樣的性格,譬如:懦弱。”/br“更關鍵的是——他們倆大腦裡的數據幾乎沒有交集。”/br“現在我隨便街上找一位90多歲的老人,必須要求那老人長得很像汪林的祖父,那陌生老人都比那個6歲的小男孩長得更像汪林的祖父。”/br“是吧?是的,乍一看,是這樣的;你們都是這麼辨認他人的;我理解。”/br“但實際上!”/br“而我辨認汪林的祖父的時候,不是他的年齡,也不是他的外表,更不是他祖父與陌生老人之間的相似性,而是連續性。”/br“【相似性】,也就是,A與B長得很相似,你們可能會認為他們倆是雙胞胎或親戚;但實際上,倆人根本沒有任何關係!”/br“倘若【相似性】能夠定義一個人的話。”/br“那之前例子中的的蘇市江哲與京都江哲,他們倆便是一個人,因為你們大部分人會依靠【相似性】去辨彆他人。”/br“你們會憑借外表去看對方是否是你的親人,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