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這一幕,觀眾們全都傻眼了。
他們本以為江哲會忽悠忽悠,然後這期節目過去了。
誰曾想到,人家真的私底下早有研究,而且看樣子已經研究出了結果?
“好家夥,怪不得我找不到理論,原來是你自己研究的。。。”
“現在當主持人已經玩這麼大了嗎?”
“我想象了一下,江哲的日常,他要解謎靈魂,然後在學術網以及網絡上找不到相關的證據最後,他一氣之下,勞資自己研究,然後真妮瑪給他研究出來個所以然?”
“沃日,你這麼一說,江哲簡直是牛大發了;隻不過,這結果是否符合現實呢?”
“”
大部分觀眾隻是看個樂子。
對於論文,他們倒不陌生,隻是論文的嚴苛性與被認可性的高低罷了。
不少人聚集會神地看著那論文。
隻是
人家江哲似乎沒有準備給他們看論文的內容。
他隻是麵對鏡頭自顧自地翻閱,然後講述
“在講述論文之前,我先說一下,最接近找到意識真相的人!”
“但非常可惜,他沒有繼續研究下去!”
這話一出,讓專家與觀眾們雙眼一眯,頓時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
“其實,早在&nbp;1987&nbp;年,漂亮國的麻醉學醫生斯圖爾特·哈默洛夫。”
“正是這位前輩,最先研究出了意識的真相,隻不過如之前所說,他沒有繼續研究下去。”
“當時,哈默洛夫在他的那本《終極計算》一書中提出——”
“意識的載體,實際上是位於腦部的神經元內部的蛋白質微管。”
“這也正是我之前跟各位科普的腦部神經元內部的微管!”
此話一出,所有觀眾與專家們頓時挺直腰杆,一臉嚴肅地拿起手機,電腦前往搜索資料。
沒有任何意外!
他們確實在學術網以及網絡上找尋到了該麻醉醫生的書籍。
“我看了這本書和相關的學術報告,他確實找到了,但好像缺乏證據支持。”
“對,當時他研究到了這裡,就沒繼續下去了。”
“難不成,哈默洛夫教授的研究是正確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江哲的研究算不上原創,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一步研究。”
“沃日,這已經非常牛皮了好嗎;你給我來研究,我都研究不出個所以然。”
“”
觀眾們震驚片刻,彈幕逐漸消失。
報告廳中的專家們也是一邊看著相關資料一邊聽著江哲的講述。
“據哈默洛夫教授稱,信息是在蛋白質微管中,而非神經元中積累和處理的。”
“後來,他讓具有權威的他科專家去驗證他所說的,隻是可惜,他的道路受阻,並未找到合適的人,去驗證他的說法。”
說帶此處,江哲麵露沉思。
在前世時。
哈默洛夫教授聯合了物理學大牛彭羅斯教授一起驗證了該想法。
隻是
在該世,彭洛夫教授似乎對這些並不感興趣。
本世的彭羅斯教授在獲得諾貝爾獎後,便一心在量子力學之中深究,從未接觸過這些玄而又玄的存在。
好在江哲找到了這條路,隻能半道拿上那大佬後續的理論。
“是的,如各位所想,我大二時期,是的,我上學時期就在研究了。”
“由於我人微言輕,我也沒有跟任何說過這些話。”
“不過好在結果是正確的,因為我發現哈默洛夫教授提出的理論是正確的——”
“因為微管就其結構而言,最適合作為大腦中量子特性的載體。”
“這是可能的,因為它們有能力長期保存量子態。”
“換句話說,它們充當了量子計算機。”
說到此處,他麵露嚴肅,“是的,哈默洛夫教授,他沒有找到支持他說那些話的證據!”
隨著他話鋒一轉,嚴肅的表情頓時消失不見,轉變為微笑。
“而我!”
“江哲,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