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一出,所有人瞪大了雙眼,感到十分甚至九分的難以置信!
這一瞬,所有人都不再開口說話,發送彈幕,隻是直勾勾地盯著大熒幕內。
隻見江哲麵露微笑,沒有賣關子,直接切入主題。
“哈默洛夫教授發現我們人腦內中有一種連接細胞結構的微小組織,稱為‘微管’,這種‘量子結構微管’大量存在於大腦的神經元活動中。”
“我繼續了哈默洛夫的研究,我發現了——為何腦部微管內可能會有的信息?”
“於是我研究了一陣子,功夫不負有心人!”
“終於被我找到!”
“我發現我們人類大腦在產生意識活動前,微管結構會發生特定的頻率震動,構成巨大的‘量子鏈接脈絡’。”
他眉頭一皺,決定縮減其的難度。
“是這樣的。”
“首先意識活動,具體可以是什麼?”
“這些非常簡單,思考,選擇,走路,運動,幻想,憤怒等等一係列的狀態,這便是【意識活動】。”
“在我們產生這些時,我們腦部微管結構會發生特定的頻率震動,然後形成巨大的‘量子鏈接脈絡’。”
“或者說”
隻見他微微一笑,“我們24小時,無論吃飯,喝水,睡覺,我們腦部微管最小的那個量子級的鏈接脈絡都在時時刻刻的震動。”
“是的,你們沒聽錯。”
“這些時刻的震動,才是我們的意識起源。”
“如果說這些是意識起源的話,實際上也不算太對!”
“有一個前提!”
他對著鏡頭豎起一根手指,一臉嚴肅地繼續解釋
“這種【量子鏈接脈絡】的結構震動是有閾值的,即震動的頻率它有一個頂峰,當震動達到‘閾值’的時候,我們腦部微管內的震動會瞬間坍縮為某種確定狀態,這就是‘意識’。”
“舉個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麵臨兩難選擇時,比如走左邊還是走右邊的時候,我們腦袋內的【量子鏈接脈絡】的震動是處於非常混沌的狀態,像什麼呢?”
“就像一團無規律且震動的烏雲!”
“然後!”
“當我們確定了選擇,即我們確定要走左邊時,這種【混沌的震動】狀態將會坍塌,變成確定的狀態。”
“這時候像什麼呢?”
“像一條指向左邊的白色雲線。”
他所說的這些自然是具象化的表現,而非【量子鏈接脈絡】混沌震動與確定震動的真實情況。
麵對鏡頭,他麵露微笑,“大家可以屢一下——”
“我們是先有了微管內的鏈接脈絡的混亂震動,然後當這個震動達到‘閾值’後,變成不再混亂的震動,那時候才是我們的意識。”
“我們的意識是什麼呢?”
他敲了敲麵前的白板,“我用一個順序告訴大家。”
“1腦殼。”
“2腦殼內的組織。”
“3腦殼內的組織內的神經元網絡。”
“4腦殼內的組織內的神經元網絡旗下的神經元細胞。”
“5腦殼內的組織內的神經元網絡旗下的神經元細胞之內的蛋白質微管。”
“6腦殼內的組織內的神經元網絡旗下的神經元細胞之內的蛋白質微管之內的——”
“【量子混沌狀態】或【意識量子概率雲】抑或【量子鏈接脈絡的震動之後坍塌而成的確定狀態】。”
“是的,話語無法表明意識究竟是什麼!”
“用數字表達的話,選項6,就是我們的意識!”
“再簡單點的話,意識就是需要生物電支持的前提下,然後隱藏在腦內全部神經元細胞內的蛋白質微管內的——”
“【一團會因為你我的選擇,而會混亂的量子意識概率雲,然後選擇後又會確定的準確概率】,與【量子疊加態】十分甚至九分的相似!”
“用一句大白話來說的話,意識就是——”
“我們從小到大所有已經確定好了的選擇。”
“這,便是我研究出的結果!”
講述到此,他麵露感慨,低頭看了看麵前藍皮書內複雜且繁瑣的論文內容。
若真用專業術語去解密這一切,恐怕連外界觀眾是否能聽懂都是一個大問題。
不過還好,他耳畔不斷響起的係統提示聲在告訴他——
大部分觀眾,已經,懂了!!!
(p這論文內容太多太多了,我隻挑了點重點寫,寫複雜了,怕各位看不懂;寫簡單了,怕不夠高大上;這些由哈默洛夫找到然後驗證,後由彭羅斯二度驗證,但被科學家廣泛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