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是自己登基後,親口讓陸遜鎮守武昌,讓他統豫章郡以西諸事。
但那是太子仍在武昌的時候。
現在太子都已經回到建業這麼多年了,而陸遜仍是以上大將軍的身份,留守武昌不變。
最重要的是,這幾年來,孫權發現自己和陸遜越來越說不到一塊了。
早年同心協力,共創大業的默契不知從什麼開始,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或許是遷都建業以後?
這些年來,自己屢次北代,而一向知兵勢的陸遜,卻是越發地保守起來。
甚至幾年前讓他領兵攻打六安縣,滿寵居然能把他逼得夜遁而走。
和以前的用兵如神相比,簡直就是判若鴻溝。
我分出一半江山給你掌管,是為讓你能最大可能地發揮自己知兵勢的本事,給大吳開疆拓土。
你倒好,非但沒有對得起我的期望,還時不時上書進諫,給遠在建業的我指指點點。
你在教我做事啊?
是不是覺得自己掌握了重權,就可以教我做事?
當了快十年的皇帝,孫權就算是再大度,心裡也是有些不大得勁,隱隱地似有一根刺一般。
他猶豫了半晌,終於放棄了第一時間詢問上大將軍,而是轉頭喊道:
“來人,把丞相請入宮來。”
想了一下,他又吩咐道:
“把呂中書也叫過來。”
當顧雍在宮裡與呂1相遇時,眉頭微不可見地皺了一下。
幾年前因為呂1的陷害,顧雍差點被罷官歸鄉,兩人之間的恩怨,可謂難以開解。
隻是顧雍涵養頗為了得,眉頭舒展間,已經是麵容平和地對呂1微一頷首,以示打招呼。
倒是呂1,麵對顧雍,臉色反而是有些不太自然。
幸好兩人到達後,孫權沒有讓他們等在久,便宣他們一齊入內。
見禮過後,孫權給兩人賜了座,然後開門見山地把漢國丞相病逝的消息說了出來。
“吾派使者前往漢國,就是欲與漢國商量一齊出兵,共伐魏賊之事,沒曾想卻是遇到了漢丞相諸葛孔明病逝。”
孫權有些歎息,“當年劉玄德死後,正是諸葛孔明極力促成吳漢兩國聯盟,方有兩國約定聯手伐賊之事。”
“如今漢國丞相已死,漢國日後的情況如何,卻是未知。故吾今日召你等二人來,就是想先問問你們的看法。”
孫權的話剛落,顧雍就有些皺眉地問道:
“陛下派出使者與漢國商量出兵伐賊之事,可曾問過上大將軍?”
記得剛過正旦的時候,陛下確實曾派出中書郎前往自己的府上詢問此事。
但自己好像沒有答應吧?
所以陛下是去問上大將軍,而且上大將軍同意了?
麵對顧雍的疑問,孫權麵色一僵。
滿心思都是諸葛亮死後,大吳要麵對什麼樣的情況。
竟是把自己派使者前往漢國商量聯合出兵的事給說漏嘴了。
孫權咳了一下,含糊地說道:
“隻是漢國取得大勝,所以我派人去慶賀,順便問一問兩國下一次共同出兵的時間。”
顧雍看到皇帝這個神色,豈有不懷疑之理?
“陛下,兩國出兵之事,茲事體大,大吳這些年來,年年出兵北上,已是到了國乏民疲之際,不可不慎。”
自遷都這麼多年來,陛下年年有出兵北上之意,偏偏每一次都是徒勞無功。
正所為兵馬一動,錢糧無數。
這麼多的錢糧,最後大部分還不是攤派到江東的各家頭上?
大夥出了這麼多的錢糧,又沒撈到什麼好處,難免熱情不再。
再說了,現在天下三分,大吳獨占其一,也不算太差了。
緩上幾年,讓百姓休養生息,恢複過來以後再談北伐之事不好嗎?
顧雍這個話,雖說是有私心,但更多的,也是秉公直言,老成謀國。
他自當了這個丞相以來,常常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
所以他深知,吳國這幾年來,鑄了這麼多大錢,民間早就有怨言傳出。
隻是他的這番話聽在孫權耳裡,卻是讓皇帝彆有一番滋味。
因為陸遜勸說孫權暫緩北伐的說法,也正是說百姓堪重負,與顧雍所言不謀而合。
吳郡四姓,顧、陸、朱、張四大家族,顧家與陸遜,一內一外,一文一武,皆是大吳最頂尖的重臣。
偏偏兩人相隔千裡,卻說出同樣的話來反對北伐,實是讓孫權很難不往其它方向去想:
你們這些江東大姓,莫不成私下裡早就達了某種不可告人的協議了?
一念至此,孫權的臉色就是有些難看。
隻是他長了一臉的大胡子,遮住了大半個臉。
再加上坐的又是主位,顧雍坐在下邊,遠遠的也看得不太清楚,所以沒有注意到。
想起漢國的丞相,人家不但沒有阻止北伐,而且還親自領軍北伐,甚至病逝在北伐途中。
孫大帝就覺得更不是滋味了。
心裡這麼想著,孫權卻是做出受教的模樣:
“丞相所言甚是,出兵之事,吾自會好好再思慮一番。關於漢國丞相病逝之事,丞相覺得,吳漢兩國之間,可會有什麼變數?”
顧雍捋了捋胡須,沉吟著說道:
“若論起協助陛下治理國政,老臣自知無不言,但若論起吳漢兩國邦交,無人能過上大將軍者。”
“陛下與其聽老臣愚見,不若派人前往武昌,垂詢上大將軍,看看上大將軍意見如何?”
孫權聞言,臉色再次一僵。
“丞相自己都說了,乃是協助朕治理國政,這兩國邦交之事,亦算得上是國政,丞相難道就真沒有一點想法嗎?”
顧雍聽到孫大帝連“朕”都說出來了,知道陛下今日是一定要自己給個說法。
當下無奈,隻得說道:
“陛下但有所問,老臣豈敢不言?”
“丞相請說。”
“老臣曾聞,劉玄德歿後,蜀地上下,皆是惶恐不安,漢國丞相曾前往錦城外莊子,見一少年。”
“那少年向漢國丞相提出北拒魏賊,東和大吳,南定蠻夷之策,彼時有不少人皆是不解。”
“甚至有人直言那少年不過是巧言令色之輩,幸好漢國丞相不聽流言,堅持派使者向東。”
“這才有了後來漢吳互尊帝號,共誓伐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