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裡,孫權猛地醒悟過來:
“丞相所言,莫不是就是那個馮明文?”
“正是。”
孫權歎息:“馮明文確實是年少有為,文武皆備,乃世間少有的俊傑。”
想起此人的文采過人,還有那更出名的赫赫武功,孫權亦不得不承認:
關家虎女不嫁太子,卻甘願嫁當時不過略有名聲的馮明文,確實是獨具眼光。
顧雍不知道孫權心裡正在想什麼,他自顧地繼續說道:
“聽聞那馮明文,與漢家天子私交甚篤,放眼漢國,日後最有可能接替漢國丞相者,莫過於馮明文。”
“陛下若是欲知漢國丞相去後,漢國君臣如何看待吳漢兩國關係。臣建議,一是立刻派出使者前往漢國哀悼。”
“可以借機試探漢家天子的太度,二是派人與那馮明文交好,借彼之手,勸說漢國天子繼續與大吳交好。”
“唔唔……”孫權下意識地捋須起來,“聽聞馮明文正領軍駐在關中,如何派人前往?”
馮明文與劉禪私交甚好這個事情,乃是蜀地皆知的事情。
聽說那興漢會,最初還是馮明文借助了皇家的關係,這才得以快速發展壯大。
想起此人能文能武又會賺錢,還一心忠於劉氏,就連賺錢都從來不忘劉氏。
再看看江東各大家族的吃相,孫大帝心裡就是一陣膈應。
為何好臣子總是彆人家的?
“陛下,如今漢國之中,善戰者莫過於馮明文,而善於騎戰者,更是非馮明文莫屬。”
“大吳與漢國有約定,吳教漢操船之術,漢教吳騎戰之法,今漢國已派人來學操船一年矣。”
“而大吳,卻仍未派人前往漢國學騎戰之法,現三國休兵,大吳向漢國重提此事,正當其時。”
聽到顧雍這麼一說,孫權此時一拍大腿:
“對啊!大吳屢在魏賊手上吃虧,不就是沒有可堪與魏賊相比的精騎?”
馮明文屢次領騎軍大破魏賊,可見深得騎戰之法。
派人前往漢國,正好向他學習如何破魏賊的騎軍。
“隻是這學習騎戰之法的將軍,又當派何人前往?”
“馮明文文武皆備,光是派武夫前往必不可行,陛下可從諸將中挑出文武兼備者前往,也免得漢人輕視我大吳。”
孫權點頭,讚同道:“此言甚善。”
想起軍中諸將,多是輕率,特彆是江邊諸將,經常上書陳述,欲有所掩襲北境。
即便得手,亦不足以曜威損敵,此實不過是欲邀功名而為其身,非為國也。
孫權歎息:“若是呂子明呂蒙)尚在,吾不致為難。”
此言一出,顧雍欲言又止。
陛下,就算呂子明尚在,你讓他去漢國向馮明文學騎戰之法,怕不是存心讓他去送死的?
難道你不知道,馮明文是娶了誰為妻?
“如今軍中,除上大將軍以外,誰又能文武兼備?”
孫權有些無可奈何地說道。
顧雍想說這事要問上大將軍,但想了想,終於還是忍下去了,沒有說話。
陛下是在問自己國事,若是開口閉口都是提起上大將軍,那就顯得自己這個丞相實是太過無能了。
雖然這個問題確實問上大將軍比較穩妥一些。
孫權等了半晌,也沒有從顧雍那裡得到答案。
因為顧雍沒準備給孫權答案,這種事情,非他所長。
而且就算是答了,也未必是陛下心中的好答案。
隻是孫權今天似乎是和顧雍卯上了,他看向顧雍:
“丞相有什麼人選麼?”
看到陛下逼視的目光,顧雍無奈,不得不認真思索了一番,然後這才試探著回答道:
“陛下曾有言,左將軍文武兼備,可繼呂子明,不若就讓左將軍前往如何?”
所謂左將軍,正是孫權的女婿朱據。
朱據出身吳郡四姓之一的朱氏,儀表堂堂,體格健壯,善於論辯詰難。
孫權稱帝後,就把小女兒孫魯育嫁給他,同時借此拉攏朱氏。
隻是八年前,曹叡派了細作隱蕃來到建業,朱據與廷尉郝普與之最為交好,甚至公然稱之有王佐之才。
建興九年的時候,隱蕃為了阻止吳國與漢國聯合出兵,在五溪蠻作亂的時候,自己也在建業公然叛亂。
雖然這一場叛亂失敗了,隱蕃被誅殺,但卻是造成了吳國朝堂的震動,不少人被牽連其中。
廷尉郝普在獄中自殺。
一直被孫權看好,貴為皇家女婿的左將軍朱據,亦被免官禁足在家。
直到前年,這才官複原職。
隻是官複原職了,軍中卻是一時沒有合適的位置。
掛著左將軍的名號,閒置了兩年。
好歹吳郡四姓現在是連枝同氣,而且朱子範朱據)好歹是陛下的女婿,深得陛下信重。
再加上其人才能不錯,算得上是極為合適的人選。
果然,孫權聽到顧雍提起朱據,臉上終於難得露出了笑容:
“丞相不說,我倒還忘了子範。”
他一邊說著,一邊點頭:
“不錯,子範算得上是呂子明之後,難得的文武兼備,那就派往漢國的人中,就以他為首,再挑一些天資出眾者前往吧。”
“陛下英明。”
孫權下了決定之後,這才轉向呂1:
“校事府數次派人前往漢國,對漢國最是熟悉不過,這兩件事,你們要上心。”
“特彆是馮明文那裡,校事府也可以趁機與他多加聯係,看看能不能多換些東西回來。”
錢嘛,永遠都是不嫌多的。
“當然,若是能多拿些戰馬,那就最好不過。”
呂1連忙應下:“謹遵陛下旨意。”
看到陛下就連此等國家大事,居然也要交待給校事府,讓校事府摻和進來,顧雍不禁有些擔憂。
隻是想起無論是太子,還是上大將軍,朝中重臣,皆是屢次上書陛下,直言校事府之弊,陛下都未曾聽得進去。
自己更是被校事府構陷,差點丟官。
顧雍滿腹的擔憂,最終化作了一聲隱不可見的歎息。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