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當初唐暉的想法,在沿江一線設立密集的哨卡,隔一段距離就設立一個中、大型營寨。
當發現保賊想要渡江的時候,哨卡第一時間點燃烽火,附近的中、大型營寨裡的明軍迅速增援,隻要明軍行動及時,完全可以在保鄉軍剛開始渡江的時候就進行反擊,把第一批保賊渡江部隊壓製在灘頭。
同時武昌城內的主力也會迅速出擊,爭取在一天內就抵達保賊渡江地點,然後繼續狙擊保賊渡江。
一旦保賊渡江部隊壓製在灘頭,也就沒有了足夠的展開空間用來列陣,他們甚至連火炮都運不過來。
而沒有了大量火炮,尤其是重型長管火炮的保賊軍,那就是一隻沒了牙的老虎。
到時候明軍用人命堆,也能把失去火炮保護的賊軍渡江部隊給堆死,進而擋住保鄉軍的渡江攻勢。
基於這些原因,當初從鐘祥退守武昌的唐暉才製定了這個看似冒險分兵,但實際上在唐暉看來,這是唯一一個可以把保鄉軍擋在長江北岸的策略。
繼任者楊嗣昌也沒有改變這種防禦策略,這不是楊嗣昌不想改,而是他不好改。
一方麵是明軍不可能今天玩灘頭狙擊戰,明天玩死守武昌的,這一段時間改一個戰術,很容易自己把自己給折騰死。
另外一方麵則是現在的楊嗣昌也名不正言不順難以直接下令給湖廣各部。
畢竟他本人其實並沒有正式就任總理五省軍務,甚至連他本人現在都還在湖廣常德府武陵縣老家呢。
唐暉被逮捕之後,崇禎帝要奪情起複楊嗣昌,然而這個奪情起複可是非常麻煩的,哪怕崇禎帝一意孤行,但是該走的程序還是少不了,比如說這個奪情起複的聖旨最少也要下三次才行。
要不然,大家的麵子都過不去,沒辦法向天下人交代!
而這會楊嗣昌的奪情起複,都還在走程序呢。
目前楊嗣昌已經是推辭了第二道奪情起複的聖旨,按照規矩,後頭還得再辭讓一邊才行。
等走完流程,估計要到十一月份才能正式上任了。
儘管楊嗣昌已經開始實際上插手湖廣一帶等地的防務,同時也通過折子向崇禎帝建議的方式,開始統籌五省防務,以集中多省兵力圍剿保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