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剿賊與否,那不重要……
所以吳三桂一看見魯陽關不好打,而魯山縣那邊也被當地明軍吃了大半年,早已經是餓殍百裡後,連魯山縣都沒去,直接找借口繞道走了。
說是剿賊呢,也還真是剿賊。
沿途也算是斬殺了一些遇上的倒黴匪寇,順帶還攻破了幾乎和匪寇有著密切聯係的大戶人家的莊園,所獲頗豐……
他這一路剿賊,一路朝著東南去,為了做的更逼真一些,他甚至把沿途遇上的幾股小流賊都給驅趕到彙合起來,讓他們變成了一股一千多人的所謂流賊。
然後讓這些流賊按照他們製定的路線往前走。
怎麼讓流賊按照他們自己的路線走,這個也簡單,吳三桂手底下半數兵力可都是騎兵呢,隨便派點騎兵把其他幾個方向一堵,這些流賊也隻能乖乖的往僅有的生路跑了。
於是乎,在中原腹地裡就上演了一場很有意思的場景!
一股大約一千多人,兩千人不到的流賊從汝州一路跑到開封府,再跑到汝寧府,沿途還攻破了不少莊子,槍了眾多的錢糧,甚至都還攻破了一座小縣城。
而吳三桂則是率領三千精兵,其中更是有一千多騎兵的追兵在後頭一路追趕。
這一追一逃之下,這些賊軍愣是被無法被剿滅,甚至規模都一直維持著一千五百人左右的規模,不多也不少。
而中途幾次和當地官兵作戰後有所損失,很快就能招攬流賊恢複過來,但是再想擴大規模後,往往又會遭到吳三桂所部的打擊,殺傷他們的流賊,同時阻攔他們劫掠更多的錢糧。
以至於到最後,他們隻能維持在一千五百人左右的規模。
這個過程裡,吳三桂麾下的三千大軍一個個都是越來越壯實,同時還分出一部分人往北邊運輸了一大批的金銀細軟以及其他物資。
吳三桂的這操作,讓對麵的保鄉軍將領們都看迷糊了……
一開始黃丁權報告,有薊遼關寧軍精銳南下,恐怕來者不善,為此北路軍已經是提高了戰備,取消了休假,就等著吳三桂過來和左良玉一起搞事呢。
但是沒想到這人在汝州虛晃一槍,直接往開封府過去了,這還不算,等到二月份的時候,這人都已經跑到汝寧府去了。
更關鍵的是,這人雖然跑到了汝寧府,但是一直都沒往前線地區過去,而是在後頭晃悠。
北路軍司令兼任第二師師長黃丁權也好,第三師師長左英哲也好,他們都無法理解吳三桂為什麼要這麼做。
最終認定,這個吳三桂可能是想要在外圍遊走,吸引他們保鄉軍調動兵力,甚至是吸引他們保鄉軍主動出擊,然後利用騎兵優勢反殺一波。(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