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續幾天則是開始就地打造各種攻城器械,主要是各種攀爬城牆用的長梯、推進過程裡防備明軍槍炮箭支的盾車為主。
至於其他的攻城器械,尤其是大型攻城器械,手握數百門大炮的楚軍表示用不著。
楚軍攻城,一向來都不需要什麼大型的攻城器械,直接把大炮拉上去,比什麼攻城器械都管用。
火炮加上爆破,再加上密集的火槍火力支援,重甲步兵突襲,這已經是楚軍攻城的老套路了。
作為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守城一方的明軍也是針鋒相對,構築更多的防炮工事,並且把防線從城牆上向外延伸,構築壕溝,突出部堡壘。
以求抵消楚軍裡的大量野戰炮以及臼炮。
這種雙方針鋒相對的攻防作戰,在武昌戰役裡有了初步的苗頭,在臨湘戰役裡已經比較成熟了,而等到了現在的長沙更是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楊嗣昌主持下的長沙,有著相當完善的城頭防炮工事以及城外的壕溝、堡壘工事。
同時對比臨湘守軍,長沙守軍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城內有著三千新標軍右軍。
儘管這個右軍隻是楊嗣昌用來掩蓋楚軍探子耳目的備份計劃,但是依舊是按照楚軍主力部隊的編製和裝備進行編練的。
隻不過兵員素質和裝備水平不如左軍罷了。
這個右軍裡擁有新式火槍約千杆,兩斤半野戰炮六門,五斤野戰炮兩門。
這千杆火槍和七門火炮,就是長沙守軍裡最先進,也是最重要的守城裝備了。
除了這些先進槍炮外,城內的其他明軍還裝備有大約兩千杆的鳥銃,其他亂七八糟的火門槍數千。
攻戎炮,虎蹲炮等百斤以下的小炮三百多門,百斤以上的將軍炮,佛郎機炮等各種火炮約二十門。
整個守軍裡,配屬各類鐵甲約四千具,有弓三千副。
為了湊集這些武器裝備,楊嗣昌搜刮了幾乎整個楚南,甚至從鄰近的四川,江西,貴州,廣西,廣東等地都調集了一部分。
比如偏沅巡撫派遣的援軍裡,其實不少都是屬於貴州,四川等地方的衛所兵。
然而就這樣,依舊不足以抵抗楚賊!
楚賊在抵達長沙後的第四天,做好了攻城前的準備後,終於是針對明軍在城外構築的城外陣地,戰術節點發動了進攻。(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