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在長沙苦心經營的外圍防禦工事,隻堅持了區區三天,就被城外的楚軍儘數攻克。
三天交戰裡,守城明軍死傷不小,尤其是第一天因為不熟悉楚軍的作戰方式,導致死傷極為慘重,後麵兩天雖然看似好一些。
但是這種傷亡率的降低,更多的還是以避戰甚至投降所帶來的。
怎麼說呢,第一天的時候,明軍,尤其是外圍突出部的明軍士兵們大多還有一些士氣,指揮作戰的明軍將領們,不少人還心存幻想。
因此第一天作戰的時候,守城的明軍打的還算是比較勇敢,采用了各種不同的辦法嘗試進行防守甚至反擊,並且一度也造成了楚軍數百人的傷亡。
但是這樣的守城方式,也是給守軍帶來了極為慘重的傷亡。
一天死傷兩三千人,這可不是什麼小數目了。
但是第一天過後,隨著明軍充分認識到了楚軍的猛烈火力以及強悍的戰鬥力後,再加上第一天的死傷極為慘重,這讓很多明軍,甭管是將領還是士兵們都是不由自主的采取更加謹慎,甚至更加消極的作戰方式。
反衝鋒近身混戰的情況大幅度下降,很多明軍士兵要麼是從頭躲到尾,等楚軍殺上來就乾脆利落的投降,要麼就是一看見楚賊上來了轉身就跑。
明軍的抵抗意誌,在第一天裡就已經消耗殆儘了。
後續兩天的外圍戰事裡,楚軍穩紮穩打,逐步拿下來長沙城外幾乎所有的戰術節點,並且兩天下來,損失都還沒有第一天的損失多。
同樣的明軍方麵的損失也不多,兩天下來損失不過千餘人,但是投降的人員數量卻是多了不少。
當楚軍攻克了長沙外圍的防禦工事後,基於楚軍的攻城作戰的特點以及明軍守城作戰的特點,基本上可以意味著長沙戰役已經到了尾聲。
因為沒有了外圍防禦工事,尤其是部分突出部高點部署的各類短袍,火槍手,弓箭手等遠程火力的威脅,楚軍完全可以大搖大擺的把大量火炮前置,直接機動到距離城牆數百米的距離上就近開炮。
城牆防禦工事看似厚實,城牆頂部也有著各種防炮工事,但是麵對楚賊的猛烈炮擊照樣撐不住。
更彆說在開戰第六天後,楚軍還進行了多次的爆破,把長沙城牆給炸出來了兩段坍塌的廢墟。
接下來就是老一天的突擊隊突擊,這個過程裡,明軍一度部署了重甲兵和火槍手作為機動兵力防著這種爆破突擊。
由此雙方一度圍繞著廢墟缺口進行了猛烈的交戰,但是最終還是楚軍技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