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裡的野戰炮兵部隊,平均下來一門九斤野戰炮要配屬二十五人以上,二十五匹騾馬以上。
但實際上九斤野戰炮的標準炮組成員是八個人,而且作戰的時候一旦出現人員傷亡,其實三四個人乃至到了最後的兩個人也能夠操作火炮繼續作戰。
剩下的人員是運輸彈藥以及炮組的備用成員,嗯,還有馬夫之類的。
同樣的,騾馬的數量也是類似。
為了保證火炮的機動能力以及持續作戰能力,所需要的人手和騾馬數量比尋常人想象的要更大。
就這,還不包括後方提供後勤支援的後勤部隊呢。
縮減了機動能力,縮減了輔助人員的這些部隊,平日裡以百餘人到數百人不等的營為單位,分彆部署在各城、關隘等戰略要地裡。
而這種部隊的成本也是非常低,同等兵力的耗費,隻有主力師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但是在對內彈壓裡,其所能實際控製的區域,並不會比一個主力師少多少,同時在低烈度任務中的表現也不會比主力師差多少。
畢竟這些部隊裡的士兵,也都是正規軍,各種訓練也都是嚴格按照正規軍所進行的。
而且這種部隊的出現,還有個好處,那就是又冒出來了一批軍官的新職務。
有了更多的新位置,這意味著有更多人可以升官。
而升官嘛,誰都喜歡。
這兩個新編成,以駐防地方為主要任務的師,為了和現有的野戰主力部隊進行區分,陸軍內部稱之為乙等師,而原有的主力部隊,則是稱之為甲等師。
不過雖然有甲乙之分,但是這兩者都是屬於陸軍的正規部隊,軍官和士兵們的待遇都是統一的。
————
設立乙等師,這是陸軍方麵在降低成本擴軍,以增加地方控製力而做出的改變,類似的改變還有很多。
而敲定下來建設乙等師的時候,時間也進入到了承順四年。
這一年的春節,大楚帝國除了歡度春節外,還有一個巨大的好消息振奮了諸多文武官員。
承順四年正月初五,大楚帝國金陵城的彆宮內,宋莊嬪順利生下了一個帶把的皇子,羅誌學取名為羅恷。
這名字裡的恷,也沒啥特殊含義,隻是個很少見的生僻字,一般地方,物品都不會用這個字,哪怕是人名也很少用到。
之所以取這個字作為皇長子的名字,純粹是為了以後民間避諱方便!
在避諱這件事上,羅誌學可是深有體會。
按照傳統,民間需要對當地帝皇的名字進行避諱,而且這種避諱不僅僅局限在人名上,還包括在地名,物品名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