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徐誌賢剛才為什麼說要搞個炮兵交通壕,把臼炮拉出去的緣故。
對付這種烏龜殼,楚軍裡大量的兩斤半,五斤野戰炮所發射的實心火炮沒啥用,哪怕是九斤野戰炮也夠嗆,得用十四斤攻城重炮來進行火力壓製,再把臼炮拉上去,尤其是四十八斤臼炮,才能比較好的壓製敵軍的反擊火力。
這也是很好的體現了最近一年多楚軍的攻堅作戰思路:遇事不決用臼炮,還不決就用更大口徑更多的臼炮……
這也導致了楚軍裡臼炮裝備越來越多,這彈藥錢也是越花越多!
沒辦法,現在明軍被楚軍的火炮打怕了,人家根本不可能跑出來和你玩野戰,於是乎楚軍裡悶頭發展的大量中輕型野戰炮和各種會戰用的戰術基本成了無用功。
楚軍也隻能是相應的提升九斤野戰炮的數量,甚至裝備十四斤的攻城加農炮。
至於臼炮就更不用說了,楚軍都搞了十幾個獨立的四十八斤的臼炮團了。
要知道當代的臼炮,基本上除了攻城外也沒啥卵用了,在野戰中根本就用不上……
畢竟當代的臼炮其實性能很差的,射程近,精度差,操作起來還特彆的危險,還死重死重的機動能力也不咋地……最後還耗費極大,開炮的時候需要同口徑野戰炮數倍的發射藥……
然而即便如此,楚軍還是大規模裝備臼炮。
無他,明軍龜縮的太厲害,沒這麼多臼炮撬不開他們的烏龜開!
麵對不同的環境和敵人,是會嚴重影響一支軍隊的建軍思路的。
不僅僅在楚軍裡如此,在明軍裡同樣如此。
早幾年的明軍可不是這麼玩的,尤其是當初的盧象升,還跟楚軍來了一次堂堂正正的奔襲作戰呢。
結果一敗塗地。
正是因為盧象升在野戰中的慘敗,導致了明軍應對楚軍的時候,越來越保守,越打越像個縮頭烏龜,各種防禦措施比遼東那邊對抗東擄還要過分……
以宋祖舜構築的揚州防禦體係而言,其實已經相當完善了,除了楚軍這麼個變態外,哪怕是三十年戰爭裡的歐洲同行們跑過來也隻能乾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