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方兵力都不約而同的朝著天津方向彙集的時候,幾乎整個附近地區,乃至周邊地區的人們都把目光彙集到了天津,彙集到雙方統帥的身上。
此戰中,明軍方麵的統帥是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薊遼總督洪承疇。
而楚軍方麵的統帥,則是德安侯,陸軍上將李成通,他是北直隸守備司令兼第三軍軍長,全權負責北直隸一線的戰事。
此戰不管勝負,這兩個人都必定會在史書中留下自己濃厚的一筆。
勝者,成為一代名將。
敗者,成為失敗者的代名詞!
——
最先抵達天津外圍地區的乃是第三軍下屬的第一騎兵旅以及第十師。
他們一路沿著運河北上,最終在六月二十八日抵達青縣,並攻占了這個明顯已經被洪承疇所放棄的城池。
隨即,更多的第三軍部隊也是陸續抵達青縣城。
七月二日,第三軍軍長李成通上將率領一批炮兵和輜重部隊抵達青縣城。
此時,楚軍已經在青縣城內外彙集了大約六萬兵力。
不過李成通卻是沒有繼續貿然北上天津城,而是在青縣城裡繼續待著,這是為了讓麾下各部進行休整和補充。
更主要的還是為了等待後方更多的彈藥和糧草抵達。
而這幾天裡,前線的各部騎兵則是陸續出擊,對天津以及周邊地區進行偵查。
在偵查的過程裡,楚軍的騎兵部隊也持續和明軍的騎兵發生了交戰,規模都不大,但是卻非常激烈。
第一騎兵旅、第二騎兵旅以及三個師屬騎兵團,基本都和對麵的明軍騎兵交過手,有勝有負。
雙方騎兵在戰鬥力上,其實半斤八兩,楚軍這邊沒什麼優勢,對麵明軍那邊也沒有。
楚軍是騎射方麵的騎兵數量少一些,戰鬥力上也比對麵精銳的關寧鐵騎為代表的遼東騎兵差一些。
但是楚軍的三個師屬騎兵團,卻已經裝備了遂發騎兵槍以及手槍,混合作戰之下對付明軍裡一些稍微差一些的騎兵還是挺靠譜的。
雙方騎兵頻繁出現中小規模的戰鬥時,雙方的情報也是不可避免的被對方所獲知。
洪承疇很快就知道了北上的楚賊乃是他們的第三軍,裡頭還有個近衛師。
對近衛師他也有所了解,知道這是偽楚皇帝羅誌學的近衛部隊,聽說戰鬥力很不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