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洪承疇想要在天津打一場戰略決戰,而且還不是單純的守城作戰,而是一場覆蓋守城,大規模野外戰鬥的會戰,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手中的騎兵優勢重創楚賊。
而很不巧,對麵的楚軍統帥李成通陸軍上將,也想要通過一場大規模的會戰,一舉滅敵,進而徹底的解決北直隸一帶的戰事,緊接著迅速推進到山海關一帶,避免後續可能出現的東擄入關帶來的風險。
雙方的戰略目的不一樣,但是卻是導致了他們做出了共同的選擇。
七月二日,楚軍第三軍彙集在天津以南大約七十公裡外的青縣裡。
隨後多日,楚軍的騎兵部隊和明軍騎兵部隊在天津到青縣的這一片區域裡多次交戰,互有勝負。
七月六日,得到消息後調轉方向增援而來的第二軍各部三萬餘人也抵達了青縣。
此時,青縣周邊地區,彙集的楚軍兵力已經有兩個軍,包括了三個新式師,兩個舊式師,三個騎兵旅,兩個大編製的臼炮團以及一個重炮團。
總兵力達到了八萬人左右。
這個兵力,其實和對麵洪承疇手底下的戰鬥兵力差不多,洪承疇雖然號稱二十萬大軍,但實際上總人數也才十二萬人出頭,如果拋開那些民夫青壯的話,作戰兵力其實隻有八萬人左右。
雙方在兵力對比上,其實是差不多的。
但是楚軍在騎兵上略有不如外,在步兵和炮兵上,不管是從士兵素質還是從裝備水平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騎兵方麵,楚軍方麵的騎兵主力是三個傳統騎兵旅,總數大約四千騎,這四千騎兵都是傳統邊軍騎兵模式的騎射騎兵,其中大部分都來源於江北投誠的邊軍騎兵。
此外還有五個師屬騎兵團,而楚軍裡的師屬騎兵團一直都是數量少而且質量差……,這五個師屬騎兵團加在一起也才兩千多騎,其中大部分都是半吊子,還有部分大約五百多是配屬了短管遂發長槍的火槍騎兵,另外一千五百多騎,則是配屬遂發手槍,馬刀的輕騎兵。
楚軍在青縣一帶彙集的騎兵總數,大約在六千五百騎左右,數量上遠遜於對麵的明軍騎兵。
精銳騎兵戰力上,也是有所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