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四十多門的楚軍火炮陸續開火,這麼遠的距離裡自然不可能進行什麼太過精確的炮擊,但是明軍騎兵太多,整體目標也非常大,所以隻需要覆蓋炮擊也是能夠獲得有效殺傷。
實際上如果不是明軍的騎兵利用了起伏不平的矮山遮擋了楚軍炮兵的射界,他們在一千多米外就會迎來楚軍九斤野戰炮的炮擊。
如果不是等他們進入八百米後才迎來了楚軍的第一波炮擊。
然而即便是八百米外的炮擊,依舊是讓對麵的明軍騎兵感受到了龐大的壓力。
這些明軍騎兵們,剛翻過一座矮坡呢,就是遭到了楚軍的炮擊,頓時就有不少騎兵被實心炮彈所殺傷。
領頭的明軍騎兵將領朝著身後看了眼,不過卻是沒有做出什麼改變,而是讓麾下騎兵穩住,繼續保持快步前進。
他甚至都不能讓戰馬提速快速衝過去。
因為需要維持陣型!
古代戰爭也好,線列戰爭也罷,維持陣型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本戰術需求。
維持陣型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讓勇敢的人和膽小的士兵一起上……
孫子兵法有雲: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
這也是楚軍為什麼極度強調陣型,甚至不惜通過嚴苛無比的軍法來維持陣型的緣故。
對麵的明軍騎兵將領想要繼續維持陣型,隻讓騎兵們繼續快步前進……
繼續使用快步除了維持陣型上的需求外,也和維持戰馬體能有關係。
戰馬的體能有限,同時這些明軍騎兵裡有相當一部分還是披甲的,哪怕是他們穿的盔甲並不是什麼超重甲,但是盔甲加上武器也有幾十斤重呢。
而明軍騎兵的戰馬基本都是蒙古馬,肩高普遍隻有一米二、三左右,這馱著一個全副武裝的騎兵跑起來那可是相當吃力的,如果提前好幾百米就發動全速衝鋒,這還沒跑到敵人陣前戰馬就得先累趴下了。
這種矮小的蒙古馬,如果按照十九世紀後的軍事觀念來說,並不適合作為戰馬使用。
哪怕隻是作為無甲的輕騎兵使用戰馬都不適合,更彆說作為披甲的重騎兵用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