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太矮小了。
十九世紀後的各國近現代騎兵,披甲重騎兵用馬,肩高普遍在一米五以上,哪怕是無甲的輕騎兵用馬,普遍也在一米四五以上。
不說歐洲,即便是扶桑人明治維新後搞騎兵,引進並培育的戰馬,肩高普遍在一米五以上,他們的大部分騎兵還沒馬的肩膀高。
當然了,這些都是後世部分國家騎兵對戰馬的要求,而這些戰馬無一例外,都是通過雜交後培育的軍用馬匹,負重能力和爆發力甚至耐力維持在也個比較好的平衡上。
然而在當代的十七世紀裡,沒有任何一種馬匹能夠滿足後世騎兵的要求……哪怕是當代最適合充當軍用馬的阿拉伯馬,普遍肩高也才一米四五左右,極少數優秀者才能夠達到一米五以上。
這會大家都還在使用原生馬種呢,比如中亞、西亞等地區的騎兵使用阿拉伯馬,東亞地區則是使用蒙古馬居多。
甭管是蒙古的騎兵,還是明軍這邊的騎兵,又或者是楚軍的騎兵,使用的都是典型的蒙古馬,頂多摻雜著少量西北地區弄過來的馬。
騎著這種戰馬,還穿著盔甲……這能跑起來就不錯了,你還指望他們從大幾百米外就開始全速衝刺……這純粹就是扯淡。
現在就快步走,說實話都已經是對麵的明軍騎兵無奈之下做出的選擇了,畢竟楚軍的炮火太厲害,總不能一路慢悠悠的用慢步前進到四五百米後再快步走。
那樣承受的傷亡壓力就太大了。
畢竟明軍所麵臨的炮火可就凶猛多了,迫使他們在八百米外就開始用快步走了。
當明軍第一波騎兵用快步走繼續推進的時候,楚軍的炮兵們則是按部就班的持續開火。
眾多的實心炮彈陸續落入明軍騎兵陣列當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明軍騎兵的大量死傷。
不過對麵的明軍騎兵哪怕不是關寧鐵騎這種精銳騎兵,那也是邊軍裡的精騎了,所以對炮火的承受能力還算是比較大的,竟然是一路硬扛著炮擊靠近了三四百米左右。
這要是換成了普通內陸地區的騎兵來,估計早就崩潰了。
然而當這些明軍騎兵付出了不小的傷亡,殺入了三四百米左右的距離後,發現對麵的楚軍側翼部隊已經列好了陣型嚴陣以待了。
隻是吧,這陣型似乎有漏洞!
此時,擺在明軍騎兵將領眼前的是足足六個龐大的步兵方陣,這些步兵空心方陣似乎還很單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