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八年五月開始,大楚帝國陸軍以第三集團軍為主力,第二集團軍配合,對東北地區的東擄人殘部以及依舊效忠於東擄人的漠南蒙古部落發動了規模浩大的進攻。
戰場從東邊的鴨綠江一直延伸到漠南蒙古的西邊區域。
楚軍出動了超過四十萬大軍,在數千公裡的超大範圍內各處出擊!
其中的核心戰場自然是東北地區,尤其是東擄人的老巢,也就是建州地區以及海西地區。
這裡是東擄人發跡的地方,之前東擄人從遼東地區大規模撤退的時候,其軍民也是撤往這一地區為主。
如此,此地也就成為了楚軍的重點進攻地區。
眾多的楚軍或聚或散,在此地彙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其中光是騎兵軍就有三個其中的兩個主力騎兵軍,即第一騎兵軍以及第三騎兵軍更是在戰役剛爆發的時候,就從安樂府的遼海城越過長城,一路向北高速穿插,強勢而迅速攻占了亦東河衛地區,即後世長春地區,隨即第一騎兵軍向東穿插攻占了兀也吾衛地區,即後世吉林地區。
並且這兩個騎兵軍一共四萬餘騎還在繼續向東穿插!
後頭是緊跟著上來維持後勤線,同時駐防沿途各地城鎮的步兵第九軍四萬餘人。
這八萬多兵力,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左勾拳,由西向東猛然向東擄人揮去!
沿途東擄人也好,一些亂七八糟的部落也好,在如此龐大的楚軍攻勢下紛紛化為粉末,根本就沒有絲毫的抵抗之力。
而在正麵戰場上,第八軍四萬餘人則是從鐵嶺一線往東發起猛攻,正麵碾壓所有的抵抗,其進度雖然不快,但是也陸續攻占了東擄人的諸多城鎮,摧毀了沿途幾乎雖有的東擄人定居點。
在南麵戰場上,第七軍約四萬餘人則是從南麵直撲建州衛一帶而去,目標非常明顯,那就是要斷掉東擄人的老家。
除了上述兵力外,在高麗半島方向的遼北省,也是出動了一個甲等師以及兩個乙等師跨過了鴨綠江,朝著東擄人的腹地發起了進攻。
楚軍第三集團軍連帶兩個省守備司令部,為這一次戰役投入了二十多萬兵力,其中甲等師就有九個,乙等師六個,騎兵師九個。
在兵力上,楚軍已經是占據較大的優勢,對麵的東擄人如今總人口也就那麼一兩百萬而已,其東擄本族撐死了也就隻剩下二三十萬人。
哪怕是他們把所有本族男丁都拉出來,都湊不出來多少兵力。
就算是利用他們掌控下的海西女真,漢八旗,部分高麗人等等,估計也拉不出二十萬兵力來。
就算有這麼多兵力,他們也養不起!
經過遼東戰役後,東擄人可以說已經是被大楚帝國直接打殘廢了,如今缺兵少糧的他們,根本無法抵抗楚軍的碾壓工事。